当好“压舱石”,端牢“中国碗”
1

编者按 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潮,已澎湃在中华大地。如何向“新”而行?怎样以“质”致远?新华日报社组织开展“‘质’感中国·十城十访”新质生产力调研行,以总书记实地考察过的点位为龙头牵引,从新质生产力“首提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发,走进分布在东西南北中的10个城市,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积极探索,展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调研报道今起推出,敬请关注。

记者 吴琼 颜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黑龙江,始终牵挂黑土地,两次赴黑龙江省考察调研。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更早之前,2018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循着总书记的嘱托,黑龙江正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丰收时节,记者来到黑龙江哈尔滨,看看“新质生产力”如何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一号工程”,为种子装上中国“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位于哈尔滨的北大荒垦丰种业种质资源库,一个个小铝箔袋被藏进零下几摄氏度、十几摄氏度的仓库,大豆、玉米、水稻等近10万份不同的种质资源按照长、中、短期分门别类存放。“这些资源就像种子博物馆,保存不同性状。虽然未必都能育成品种,但具有科研价值,这是买不来要不来的。”资源库科研人员说。

在生物育种上,北大荒集团给予垦丰种业全方位支持,明确把种子工作定位为集团全力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的核动力,实现北大荒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2022年底启动实施“种业创新发展项目”,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以垦丰种业为主体构建北大荒的现代种业体系。

“种业振兴的核心在于科技的自立自强、种源的自主可控。”垦丰种业分子技术实验室负责人黄珊珊介绍,近几年,垦丰打破原有课题组各自为战模式,按创新链分工设立专业团队,构建了流水线程序化运行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全国现有14个育种站、2个南繁基地,同时从国内科研单位引进多位骨干育种专家。2021年以来,研发投入保持每年20%以上增幅,2023年达1.22亿元。近3年,垦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8个,审定新品种80个。

多措并举之下,垦丰育种成果不断转化。近年来,审定推广的垦沃系列、龙垦系列大豆、水稻、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优异,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豆品种龙垦324以934.48斤亩产创造我国大豆百亩攻关高产新纪录;龙垦3092在2022年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金豆王”称号,2021年审定至今推广面积已近300万亩。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垦丰种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楠说,垦丰已建立起数字化、流水线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实现资源、信息充分共享,高效协同开展育种创新。

“未来,我们在育种技术上会全面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在育种方向上,兼顾高产稳产、绿色高效和优质专用。”杨楠说,作为我国种业国家队,垦丰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资金使用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激励机制,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聚焦种源“卡脖子”问题,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育种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引领我国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

单产提升,黑土地产出更多粮

记者采访时正值深秋,北大荒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大片水稻已经成熟,湛蓝的天空下一片金黄。走在田埂上,耳边有成熟稻穗沙沙作响,鼻尖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种植户张景会每天都要到田里看两眼,宝贝得不行。9月26日,记者来到他的农田时,恰逢总书记来此考察调研六周年。“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回忆起总书记来时的场景,张景会倍感温暖与振奋。他说,自己承包的360亩田块种植龙粳31等优质品种,亩产约600公斤。“从2019年到现在,我连续种植优质品种面积占全田七成,亩均收益提升30元以上。”

和张景会一样,良种、良技带来显著的单产提升。金秋时节,记者采访时,不远处的万亩大地一望无垠,好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大荒路 三江情 七星梦”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引得游客争相合影。2023年,七星制定了“点燃火种、高举火把、烽火燎原”三年三步走工作计划,当年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产量实现新突破,水稻最高亩产836.3公斤,大豆最高亩产318.8公斤,玉米最高亩产达918.6公斤。

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管于铁龙介绍,七星以打造“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创建片”的方式,开展粮食单产提升活动。水田实施“987”单产提升工程,即:“百亩攻关田”实现亩产900公斤以上;“千亩示范方”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万亩创建片”实现亩产700公斤以上。大豆应用“两精、两优、四坚持”技术模式,玉米应用“四精两管”栽培模式,通过精选品种、绿色植保等措施,大豆实现平均亩产230公斤以上;玉米实现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

近几年,农场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扬州大学等的省内外专家合作,围绕耕作、育秧、插秧、植保等生产环节的技术革新进行试验攻关,为单产提升技术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围绕产能提升,在农业管理标准上,打造技术攻关体系、标杆培养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示范带动体系、培训服务体系。在“987”产能提升工程的基础上,以管理区为单位,整建制推进粮食产能提升。

智慧农业,耕出升级好“丰”景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如今,智慧农业同样在北大荒风生水起。

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建三江分公司数字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数字三江一体化云平台展示的数字农田、数字模型、高标农田、数字水利、数字农服、溯源管理等依次排列。通过这张大屏,能直观看到不同分区作物生长情况,温度、湿度、施肥建议等。大屏周边,摆放着许多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无人化机械演示系统。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主管刘建国介绍,七星农场建设了200个大田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影响作物生长的要素信息。农场中示范应用了8套育秧大棚信息智能采集和控制设备,实现水稻育秧环境智能化控制;铺设了386公里光缆,形成了覆盖126万亩耕地的农业大数据监测网络。

大屏背后,是农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20余项智慧农业相关系统(平台)。围绕水稻生长,农场改造升级了智能化暗室育秧工厂,集成应用了水稻温汤浸种技术等国内先进生产技术及设备,亩增产30公斤以上。

2024年,七星农场继续与北大荒信息公司、中国农大、哈工大、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着重在群体智能自主作业、黑土保护、智慧秧田等重点方向开展数字农业项目集中攻关。着力推进智能农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数字技术模式集成等应用场景,积累数字农业模型、算法库,形成各类处方图指导智能装备作业。

不远处的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则更令人叹为观止。螺旋状的无土栽培蔬菜、长满茄子番茄的山茄树、长在温室的菠萝蜜神秘果等让人目不暇接。“垂直蔬菜植物工厂全年水培蔬菜生产可达20茬以上,蔬菜亩产超1万公斤。”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张少波介绍,这种高效、环保的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大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2018年9月,总书记在这里亲切接见了农机推广中心的全体科研人员,这让张少波记忆犹新。他说,6年来,园区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良种、良法、良田方面开展试验研究,探索黑土地保护技术,增强黑土地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如今,这里再次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园区近年来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品系20多个。

记者手记 >>>

守护中国“粮心”

中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其中近三成来自北大荒。坐拥大片黑土地,黑龙江全力守护“国之大者”,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

种田不是件容易的事。天气、农资、粮价都能极大影响到种田的效益。北大荒集团一以贯之踏实种好每一寸土地,产好每一粒粮食。这是切切实实发生在土地上的“科幻大片”,耕种管收,一个个环节已大面积采用机械替代,一个个新场景新技术让人惊叹。北大荒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还打造出许多在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品牌,做起农文旅融合项目,不断提升综合效益与自身知名度。

守好中国“粮心”,北大荒正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