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成果如何真正变成美好生活载体——我在乡村做运营
1
王家村闲置农房被盘活,成了网红咖啡屋。白雪 摄
王家村村民张云秀租出的闲置房屋被打造成特色面馆,她成了面馆店长。 白雪 摄
乡村运营师在歇马桥村策划麻雀市集,吸引很多村民、游客参加。(受访者供图)

11月28日,昆山市歇马桥村将“上新”棠吟昆曲评弹馆。这里小桥流水,村落古朴,“文艺范”小店点缀其中,“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游客可在美丽画卷和吴侬软语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之美。

像歇马桥村一样,江苏的乡村不缺美景,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52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41个。美丽乡村如何变成美好生活的载体?歇马桥村的新气象,得益于乡村运营的赋能。从乡村建设迈向乡村运营,一批有情怀、会策划、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运营师”,探索以精细化、品牌化、系统化的方式,对乡村精雕细刻,让这片土地更美、更富、更有活力。

从建设到运营,从经营到统筹

初冬,驱车从常州溧阳市区出发,沿着彩虹路一路向前,不停闪过葱绿的竹林、烟火气的农家。车行半个多小时,便到了被青山环抱的溧阳市戴埠镇松岭村王家村。这里风景如画,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分布,矿坑修复变身“翡翠湖”,成了网红打卡点,山野农场养着可爱的小山羊、鸵鸟等萌宠,节假日很多游客来此享受诗意田园。

“村庄在青峰山下,背靠松岭矿,过去以采矿为主,灰蒙蒙的。停矿后经乡村建设,脏乱差消除了,但村里人很少,很多农房空置,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松岭村党总支书记刘军利说,村里有53户村民,户籍人口133人,常住人口不到30人。

美丽乡村,有美丽的外壳,却缺乏发展的造血功能,缺少持久的动力活力,难以唤醒美好生活,这是乡村建设遇到的普遍困境。

王家村的改变,离不开周欣的回归。周欣是土生土长戴埠镇人,回村前在常州市从事外贸工作。她眼看着父亲和哥哥参与的乡村建设,使得老家焕然一新,30岁的周欣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发展潜能,决定回村发展,打造了“青峰山下”整村运营品牌。

到底什么是乡村运营?“近年来,通过乡村建设,乡村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如何让乡村资产创造价值,成了乡村发展的关键。能够统筹资源、整体策划的乡村运营人才应运而生。”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乡村运营专委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震东介绍,乡村运营不同于乡村经营,不涉及复杂的产权变更、乡村治理,主要通过市场引入新业态,开展活动和产品策划,将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资源和资本,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曾参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初期策划开发的苏州人马季华,也在歇马桥村开启了乡村运营探索。

歇马桥村并不缺旅游资源。这个古村落有千年历史,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屯兵歇马而得名,至今留存明清建筑。马季华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此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金+民营经济”的经营模式。

马季华所在的民企苏州亚太集团旗下亚太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占股55%。他身兼运营师和投资商双重身份,既管理投资项目,也统筹村庄整体设计、招商、运营、管理。“做乡村运营既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有把资源变成产品的创意。”他定位清晰:以“千灯歇马桥 艺术乡村美”为主题,打造具有美感的乡村生活空间,按“334”配套业态:30%为纯艺术,30%为和艺术相关的文商旅产业,40%为时尚休闲康养商业。“我们注重体验,希望以乡村的小桥流水、古建筑为载体,把观光农业和文创产业、艺术休闲结合在一起,打造都市人向往的慢生活目的地。”

和乡村共生,和村民共赢

参加“全省乡村运营师高级研修班”、到浙江湖州多个乡村开展“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这段时间,周欣忙着与省内外的乡村运营师碰撞思想火花。马季华也马不停蹄辗转于浙江、安徽多个镇村,走田埂、进农家、看业态。

在马季华看来,做乡村运营,要注重留下乡村烟火和乡愁,不能太商业化。他们团队的运营密钥是,整村运营,策划先行,慎选业态,严控美感和品质。

“整村运营,方便运营者对每个点位进行品控,这能决定整个运营的成败。歇马桥村目前有30多个不同业态项目,半数以上是昆山第一网红店,我们注重让每个点位如同一颗小星星一样发光发亮,彼此互为风景,让消费者‘移步换景’。”马季华说,从主题定位出发,他们讲究个性化、定制化引进业态,业态之间避免内卷。

歇马桥村出圈了。在保护修缮古建老宅基础上,这里引入了精品民宿、书吧、黑珍珠餐厅、网红咖啡店、农产品采摘营地、农耕打卡等创意业态,历史文脉融合新业态,植入古村肌理,备受游客青睐,每天人流量达四五千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和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20%和198%。

乡村运营,究竟运营什么?罗震东说,以市场方式与乡村管理方签约后,运营师受权运营村物业和业态。物业运营就是维护乡村日常的正常运行,业态运营可理解为产品运营,既可以是为整村策划的文旅活动、体验产品、商业业态,也可以推进三产融合,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运营师要对乡村治理体制、风土民俗、文化特性有深入认知,还需要与村民处理好关系,在村民的资产经过运营增值后,与村民沟通分配利益等。

目前,大部分地方的乡村运营处于起步阶段。我省鼓励运营商进入乡村,运营师和乡村共生共长共赢,从而盘活乡村资产,让村民生活质量提升、收入增长,进而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上林村东林渡诗酒田园文化馆馆长王俊清认为,运营乡村,有灵魂有文化非常重要。他以投资和运营双重身份,进入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东林渡村,深挖本地“横泾灶烧”和“旧木古建”文化元素,打造了以诗酒田园文化馆为核心的农文旅载体。一方面,传承横泾烧酒酿制工艺,栽培胭脂米,依托一粒米,开发米茶、米酒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打造全程可溯源烧酒制作产业链。另一方面,融传统文化和现代乡村为一体,植入古琴、制香等匠人工坊,建设开放的乡村研学生态体系。

“运营乡村,不能急功近利,得沉得住气。我们希望以胭脂米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用10年时间和乡村共同发展一个产业。”王俊清满怀憧憬地说。

激发内生动力,共绘“诗与远方”

在乡村运营师精心耕耘下,乡村正在焕发新活力。

王家村的村民个个喜上眉梢。村里引进新业态后,吸纳了20名本村及邻村村民就业。59岁的芮亚平在民宿做保洁,满意地说:“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能在家门口工作,每月领3000多元工资。”村民张云秀租出的闲置房屋,被打造成了特色面馆,她成了面馆店长。“店后就是家,上下班只需1分钟,家也顾好了,钱也赚了。”张阿姨乐呵呵地说。

邻村00后小伙子张嘉诚去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在外工作半年多,回到村里咖啡屋上班,直言现在更有主理人思维了,计划以后自己开一家店。邻村90后乐婷婷从事建筑行业多年,如今回村成了民宿主管,她说:“尽管工资没有外面高,但从别人家的工地回到山清水秀的家,感觉完全不一样。”

“村集体、村民、运营商三方共赢!”刘军利开心地说,王家村过去基本没有村集体收入,现在运营商反哺村庄发展,去年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

乡村活起来,村庄每个人都加入了“运营”。有个细节,很打动周欣。刚开始游客来村里,村民常说“一个塘巴巴(本地方言破水塘),有什么好看的。”如今,村民主人翁意识大增,游客进村,村民热情引路,自然而然开启宣传。

“我们与村民相处得很好,村民现在对村庄很自豪。”王俊清说,目前,东林渡村累计已有各类人才下乡就业创业30余人,本村农民就业创业70余人。他们与村合作社合作,以订单化模式种田。工作人员除了厨师,全是村民。村庄开发运营后,有的村民得到租房收益,有的村民会自己开个小店铺。随着游客量增加,一些返乡年轻人借助他们的平台和场景,通过线上引流,开展非遗手作体验、农耕文化研学,年营收突破百万元。

马季华现在担心的是人流量太大。“凡尔赛”的背后,是他们对提供好体验的坚守。“正是来村体验好,游客自发在社交平台传播,才让歇马桥村获得了大流量。但目前整个项目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接待能力有限,更好的美感呈现还在后头,最近我们计划推出消费券来限流。”

运营歇马桥村,运营商已投资5000多万元。“回报慢是难题,不过目前整体进展很顺利,预计今年营业额可突破3000万元。”马季华信心满满,说运营团队正策划让村民自己讲故事,将其融入村庄运营中,还将在村里打造艺术街区,建立零添加剂食品工厂。他希望将歇马桥村打造成IP,点亮乡村未来,让这里既是城里人的“诗与远方”,也是村民尽享人间烟火的美好家园。

 记者 白雪


点评

谁的乡村?谁来运营?

乡村建设谁是主体,是老生常谈话题。乡村建设走到乡村运营新阶段,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乡村运营师在王家村等村的探索,搭建了乡村运营各方主体(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合作模式,展现了激发村庄活力、壮大村集体、运营商投入有信心、村民增收渠道拓宽的新气象,为运营乡村很好地“打了样”。

撬动沉睡的乡村资源,把乡村作为一个品牌产品,进行系统化运营,这仅靠村干部和村民很难达成。无论是发掘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价值,还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文旅、农旅融合等现代产业转变,都需要能够统筹资源、整体策划的综合人才,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但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运营的是农民的资源和资产,农民必须在场。不仅要给农民入股分红的机会,更应将农民的利益与乡村运营绑定,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拧成一股绳,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乡村运营,需要村民和政府部门、村集体、企事业单位、专业力量合作,一起合力走好乡村振兴路,一个都不能少。(白雪)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