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伟
稳定发展预期、坚定市场信心,对熨平经济波动、防止大起大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在经济运行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加力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今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高密度、大力度、快节奏地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历史上前所未有,释放了促增长、稳预期、激活力的鲜明信号。但是,也有个别地方感到政策“浇灌”不明显,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原因何在?
政策从出台、落地到见效,客观上有一个传导和实现的过程,各项政策不尽一致。比如,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限等政策,发布即落地,相关主体受益立竿见影。有些政策落地,则需要组织项目、配置资源、推进实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组织实施不到位,再好的政策、再好的蓝图,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是此次增量政策的重要指向,旨在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既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更解决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财政、货币等政策大多以项目为载体。若没有项目作支撑,政策就难以落地,预期效果也发挥不出来。这就需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围绕当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与定位,主动谋划、迎风而上。
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目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中央财政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铁、高速公路、过江通道等,就属于支持范围。
准确把握宏观政策的战略考量,才能因地制宜落地见效。关注新建项目、重视上大项目,甚至片面追求单个项目收益平衡,可供选择的总盘子就小了,也就更深层次地制约了政策效果。比如高速公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需要进一步完善路网,新建项目自然较多;东部地区建设起步早,路网比较完备,迫切需要消除局部堵点、串路成网,提高运行效率。有些堵点和瓶颈路段改扩建项目,资金投入不大,占用土地等资源比较少,能够事半功倍。
抓项目既要谋当前,更要思长远,有时候眼下看是急需,一段时间过后可能资源就闲置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但“慢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成为“快变量”,而且真正代表趋势性、起关键性作用的往往就是这些“慢变量”。目前一些高校反映校舍尤其是宿舍不足,希望加快新建扩建。但学龄人群是波浪式的,有波峰也有波谷。据预测,2035年前全国各学龄段人口将依次达峰,此后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如果盲目新建扩建宿舍,将来就会不可避免地闲置一批。结合消化存量房产,对学校周边符合条件的闲置房产加以改造利用,等在校生数量过了波峰后,逐步转换功能、合理使用。这样一来,既降低投入、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形成政策协同、保证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谋划项目重要,制定实施路径、运营模式同样重要。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能简单地把项目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再机械地要求每一个项目都自求平衡。应跳出项目看项目,只要是实打实的,建设也是依法合规,可以考虑把一些项目统一管理、统筹核算、以盈补亏,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收益平衡、更大空间中实现良性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推动经济发展是一盘大棋,下好这盘棋,离不开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支持”两个字,既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经济大省分量的看重,也将在政策、要素等方面给予全力保障。各地只要开动脑筋、创新作为,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宏观调控的运行机理,抓住破解矛盾和问题的“窗口期”,推动各项政策尽早见效,就一定能实现新的发展跃升,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