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老教师 用爱托举乌蒙山孩子“出山”
2024-11-15 07:07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葛灵丹  
1

退休后在山区支教13年,资助375名困难学生

名校老教师 用爱托举乌蒙山孩子“出山”

2011年1月13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孙宁生办完退休手续的第二天,就挤上绿皮火车,辗转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

13年来,他只回过南京6次。“宁生”,一看就根在南京。从支教到定居曲靖,是什么让他把身心安放在那片遥远的大山呢?

孙宁生是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他的抽屉里,摆了厚厚一摞证书。中国好人、云南省道德模范、感动南京人物……这是一个满身都是故事的人。

哪里最穷哪里最需要,

我就去哪!

众多证书里,孙宁生指着云南颁发的那一摞说:这些,是“大山颁发的”。他觉得,自己最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从乌蒙山写起的。

“支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生夙愿。”孙宁生小时候家很穷,但他始终爱看书。中学赶上“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10年,他埋头苦读,靠着自学,考进了大学,毕业后成为名校南师附中的一名地理教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老师期间,孙宁生开始谋划支教的事。他用10年时间,跑遍大半个中国,考察支教地点,“哪里最穷,哪个学校最需要老师,我就去哪!”这位地理老师,最终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选择了位于乌蒙山区的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听说这是全国最需要帮助的学校之一,我就来了!”

来前就有心理准备,但真走进校园,孙宁生还是被震惊到了:寒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桌椅破烂不堪,学生宿舍漏雨,水龙头常放不出水……

山风凛冽,没有好身体和好心态,根本熬不住、待不长。早在2000年,孙宁生就牵头成立了南师附中教职工登山协会,每周组织爬紫金山,前后坚持将近10年,为练就一副好身板,将来去山区支教。

支教13年,中间有一段,孙宁生短暂“升官”了,支援贵州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田字格小学,担任校长。学校在海拔2600米高的山区,气温很低,蔬菜都不能生长,人们的日常食物就是玉米和土豆。长期吃不上蔬菜,支教老师们都得了严重的口腔溃疡。学校还经常停电,没办法用电磁炉烧水做饭,也用不了手机。

为了补充维生素,孙宁生领着支教老师们满山挖野菜吃,甚至试过用松针煮水喝。灰灰菜、小米菜、野韭菜……孩子们推荐了一种野果子叫“老米醋”,吃完之后,老师们的口腔溃疡慢慢好了。他跟记者炫耀道:“找野菜,我可是一把好手!”

自己吃苦不说,

还要拉上老伴一起

孙宁生前脚到云南,老伴后脚就跟来了。“他放心不下这些山里的孩子,而我,放心不下他呀!”相濡以沫半辈子,老伴心疼他,也理解他:“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多难得啊!”

她在曲靖买了房,定居下来,成了孙宁生的“支教助手”。

学校办学条件差,而更让孙宁生揪心的是学生没有一个看书的环境。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孙宁生,坚信读书是山区孩子打开眼界、走向世界的金钥匙。为此,到学校第一天,他就向校长承诺:他要为学校建一个图书室,给孩子们一片除了种玉米、养牛、喂蚕宝之外的“新天地”。

学校没有多余房间,孙宁生拿出自己的住房公积金3万多元,搭了一个50多平方米的钢结构活动板房;学校缺书,他寒假期间奔回南京,四处募集6000多册图书和2000多本杂志。

2011年3月21日,这个名为“希望书屋”的图书室向茨营中学1800多名师生开放。13年过去,图书室如今已拥有4万多册图书杂志。

每天中午,图书室是整个学校最热闹的角落。孩子们簇拥着,找书、念书、聊书……这也是孙宁生每天最开心的时候,他在电脑上为学生们登记借阅书籍,为学生们介绍新到的好书,“几万本书,都是我一本一本入库的。”孙宁生除了引导孩子们读书,还带着孩子们写读书笔记,大声念出来。写得好的学生,他自己掏钱买文具给予奖励。

在茨营中学,孙宁生兼的职务很多:教地理、语文、政治,哪里空缺就补哪里。他是校图书馆馆长和管理员,也是校爱心助学文具超市的经理兼服务员,为困难学生无偿提供文具。此外,他还是乡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孙宁生主动要来学校困难学生名单,利用双休日挨家挨户走访。山路崎岖不通车,他靠一双脚板丈量。2011年8月,首批95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成为孙宁生的资助对象,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截至目前,他已资助了375名困难学生。不明真相的人以为资助人是个大老板,其实,这个“老板”是将退休金倾囊拿出。

“宁生”终会老去,

“亲友团”接力传承

“孙老师,我考上大学了!”今年夏天,18岁的小代给孙宁生打来电话。“好孩子!”孙宁生笑着夸赞。

小代是一名孤儿。出生后就没了母亲,初二那年父亲去世。“如果没有孙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小姑娘哽咽道。

小代是孙宁生资助的孩子。2019年春天,他发现小姑娘几天没来图书室借书了,一问才得知14岁的小代辍学打工去了!“小代成绩一直位居班级中上游,可惜了!”孙宁生皱起眉头。

经多方打听,孙宁生获知小代可能在县城某小区旁的烧烤店打工。烧烤店大多晚上生意好,于是,每天下班后,他坐公交车进城,一家一家店去找,终于找到小代。“孩子,你没有爷爷,以后我就是你爷爷!”孙宁生轻声安慰,小代被劝回校园。

小代并不是第一个被孙宁生拉回来的学生。十多年来,他从田间地头、饭店餐桌间、商店柜台后……找回一个个辍学孩子。“每年春节过后,都有学生辍学跑出去打工。”因此,孙宁生的每个新年都是在茨营过的,为的是守住孩子,开学时“一个都不能少”。

范亮是孙宁生在南师附中时的学生,来云南看老师,看到孙宁生站在田里边干农活,边做一位辍学女孩的工作。范亮至今难忘孙宁生的一番话:“教育是个慢活,如同播种,种子撒下去,总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生根、发芽……”

对73岁的孙宁生来说,自己扎根山区13年最好的“回报”,是孩子们拥有了梦想以及逐梦的勇气,走出大山、改写人生答卷。在他的抽屉里,有一张统计到今年10月份的表格:“39人!这都是资助对象里考上大学本科的孩子!”在孙宁生的资助下,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成为中小学教师,有的成为医护人员、企业骨干,改写了人生。

除了自己教书,他也引来了南京和各地的师资。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云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假期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激励山区的孩子们努力学习。曾连续10年中考升学率在当地倒数第一的茨营中学,如今跃居全区中上水平。校长赵小郭感慨地说:“孙老师心里全装着孩子们,唯独没有自己!”

年龄越来越大,孙宁生的紧迫感日益强烈。该做白内障手术,但算算做手术加休养的时间,再想想孩子们,孙宁生就把这事儿一推再推。

他希望能为大山引来更多的“孙宁生”。从2011年到现在,他联系了400多名爱心人士和数十个爱心机构,资助困难学生和孤儿300多人,经他手筹集的助学款总额超过100万元。

从教30余年,孙宁生带过的学生近万人。希望图书室缺书,原来的学生和同事纷纷伸出援手。学生小范还召集一批同学,为茨营中学的孩子们搞起了一个“助学基金”。云南和贵州的学生也陆续加入进来,有的组建爱心群,资助孩子,有的加入到支教队伍中来。王福兵,在孙宁生帮助下,走出大山,来到盐城滨海中学,当了一名地理老师,班里家境困难的孩子,都尽力资助。“也想像孙老师那样散发温暖!”王福兵说。

已是古稀之年的孙宁生,眼中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但他努力睁大眼睛,想看着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他的视线、走出连绵大山。他说,茨营中学教学楼上写着一句话——读书垫高人生高度。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希望能一直守在这里,垫高孩子们的人生,用自己并不澎湃的力量,尽可能托举起更多孩子的明天。”

记者 葛灵丹

标签:
责编: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