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苏定强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青年科研人员发声,“要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不要引导他们做短期行为,不要盯着论文指标……就让他们埋头苦干,做个五年、十年,说不定就冒出一个很大的成绩。”
科研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苏定强院士本人就是这样,在望远镜和天文光学领域从事研究长达65年,88岁高龄仍在坚持科研。每项科研工作取得创新突破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付出和心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的科研人员被俗务缠身,“不是在参加评审的会上,就是在等待报账的长队里……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杂七杂八的琐事让科研工作者不胜其烦,消减了他们科学研究的活力,也干扰了他们坐冷板凳的定力。
如何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唯有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既需要科研人员涵养“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坚持“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更需要构建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释放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中,随着“帽子”被作为评审指标广泛应用,出现了“帽子决定位子”“帽子决定资源”等不良倾向。有的单位仍然把“帽子”大小作为人才招聘引进、定岗定薪的直接依据,导致科研人员竞相争“帽子”,甚至为“踩着点争帽子”一心钻营短平快的课题,看似成果一个又一个,实则是虚假繁荣。“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应减少“评来评去”的“帽子”工程,通过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专注且持久的时间投入,一般周期都比较长。如果科研人员把时间都花在填表格、报经费、跑会议、忙应酬等事务中,就会大量挤占搞科研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自身规律,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着力扫除非必要的杂项枝蔓,精简不必要的申报材料,少些填来填去的“表格工程”,少些迎来送往的“面子工程”,让科研人员全心攻坚、安心科研。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面对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我省持续开展“减负”行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需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省级试点,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给予科研工作者足够的耐心和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败,推动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