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争气桥” 喜见“创新桥”——“80后”、90后两代建桥人的对话
1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后不久,丁在忠在大桥上留影。

丁在忠(前排左二)等老桥工来到龙潭长江大桥建设现场,与建设者们交流互动。 记者 肖勇 张筠 摄

“这座大桥太漂亮了!”“现在的造桥技术真是了不得!”10月24日,龙潭长江大桥完成桥面沥青混凝土养生、结束所有“硬装”施工后,迎来首批参观客人——参与过南京长江大桥等桥梁建设的老桥工们。

站在雄姿初展的龙潭长江大桥上,83岁的丁在忠和年过七旬的张沪生、徐金枝深深震撼。丁在忠拿出珍藏半个多世纪的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照,拉着90后建桥人的手感慨地说:“从举全国之力建设‘争气桥’,到一座座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创新桥’,这背后有一代代建桥人的青春和汗水,更是国家硬核实力的体现!”

新大桥迎来老桥工

“龙潭长江大桥主跨一跨过江,避免了在江中设置桥墩,不仅提高了航道利用率,也减少了施工风险。”省交通工程建设局龙潭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陈章,向老桥工们悉心讲解大桥的建造技术和特色。当听到“采用无人机‘牵引’先导索过江”这一先进技术时,老桥工们由衷地感叹,当年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江阔水急,水下沉井作业难度相当大。现在的造桥技术另辟蹊径,尽显高科技!

大桥主缆长期暴露在江面上,怎么解决潮湿的难题?对于老桥工的疑问,陈章解释说,龙潭长江大桥改变传统缆外送气方式,采用缆内送气技术,即在主缆中心位置敷设送气管,可直接从主缆内输送干空气,再通过排气孔将湿空气排出,这项技术的运用也是世界首创,可谓筑牢了悬索桥的“生命线”。

现场,一台吊机让丁在忠打开了记忆的匣子:“我当过吊车司机,南京长江大桥北堡的工农兵雕像就是我吊上去的!”丁在忠说,自己当时压力很大,因为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影响通车时间,所幸他们不折不扣完成了任务。

龙潭长江大桥南塔高237.5米、北塔高235.5米,高度相当于80层的摩天大楼。在建设过程中,新一代建桥“神器”——足有24米高的筑塔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可以“爬”到百米高空精准作业,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在封闭空间里,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筑塔机内的爬梯进入到8个不同的操作层,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模板施工、塔柱修饰……看到龙潭长江大桥在设计、施工、材料、装备等诸多领域的巨大跨越,老桥工们啧啧赞叹。

“看!这是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后不久我拍的留影,我还特意花100元添置一件新大衣,这可是当时我两个月的工资!”丁在忠越说越兴奋,没想到,时隔近56年后,自己还有机会在现代悬索桥上零距离见证自主创新的伟力。

“争气桥”精神代代传承

龙潭长江大桥主桥跨径为1560米,这个数字与南京长江大桥南北桥头堡之间的距离非常相近。

1960年,19岁的丁在忠刚刚参加工作,就幸运地加入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队伍。而对于90后陈章、李文贤而言,龙潭长江大桥则是他们从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参与的首个项目。

“真是太巧了!”老桥工和年轻建桥人之间的亲切感倍增。

此次同行的张沪生,曾是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的一名装吊工。恰好徐金枝的父亲也曾参与大桥建设,身为“桥二代”的她,在桥梁建设公司负责计划统计工作,常常奔波于桥梁工地之间。几位老人激动地说,龙潭长江大桥之行,重圆了他们的“大桥梦”。

让老桥工们大开眼界的还有工地生活区。员工宿舍里空调、卫浴、Wi-Fi配备齐全,食堂宽敞明亮、菜肴丰富,生活超市、多功能运动场等一应俱全……“真为年轻的建桥人感到高兴,他们赶上了一个更好的时代!”徐金枝说。

“南京长江大桥是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开始修建的。当时物资供应比较紧张,工人的饮食和住宿条件极其简陋。”丁在忠说,但是这座大桥是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建设者们怀着热忱的心,一定要争一口气,再大的困难也下决心去克服。

1200人,这是龙潭长江大桥施工阶段最多时的建设者人数。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高峰期,参与人数达1万人。“从老一辈一锤一镐、肩扛手挑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到我们这代人通过机械化手段、智能化操作建起一座座跨江通道,坚韧奋斗的‘争气桥’精神还将一代代传承。”中交二公局龙潭长江大桥LT-A5标现场副经理王宏民说。

“桥”见中国,见证力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创新精神为建桥事业注入青春力量。“技术进步让体能不再是障碍,在桥梁建设这个充满力量与挑战的领域,女性也能够绽放出自己的光彩。”00后姑娘胡馨芳头戴安全帽、身着深蓝色工装,自信满满地说。

半个世纪前,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从零跨越,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天堑上架起飞虹。而今,在建的跨江大桥不仅是工程技术水平的展示,更是综合实力的硬核体现:龙潭长江大桥建设应用多项技术创新;张靖皋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的桥梁工程,拥有6项“世界之最”和6项“世界首创”;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

“桥的本质在于跨越,这一跨越不仅体现技术进步,更象征着人类克服困难的精神。”龙潭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室主任李文贤对中国桥梁的发展感到无比自豪。

龙潭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党支部副书记张志超表示,“龙潭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最快过江时长为5分钟。从南京栖霞到扬州市区,最快仅需半个小时。”近年来,江苏过江通道建设按下“快进键”。目前,江苏境内过江通道建成18座、在建10座。根据规划,到2035年江苏境内过江通道将达44座,最密集处不到2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

回到桥工新村的家后,丁在忠连夜将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他还细心地配上字幕:新老桥工互相鼓励、传承精神、为民造福、再创辉煌!

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