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总编辑与市委书记面对面】徐州: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
2018-08-31 06: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双传学  
1
听新闻

  下好“先手棋” 立好“基础桩” 打好“主动仗”

  今年以来,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每天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考察团和旅游团。从过去脏乱差的“挖煤村”到如今的生态村、文明村、旅游村,马庄变“黑色产业”依赖为“绿色经济”彰显,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全新路径。马庄,既是徐州转型发展的鲜活典型,更是徐州新时代风貌的精彩展示。

  8月20日,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在接受新华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徐州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高能级的城市功能,发挥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的“定位”真正变成“地位”,让徐州示范引领淮海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

  “徐州三问”问出发展新理念

  树立城市发展新标杆

  【面对面】 问:在省委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肯定徐州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系中作了新的定位。我们记者在徐州采访,当地干部多次谈起“徐州三问”: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路子?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越?有问就得有答,有立就需有破。请问“徐州三问”收获了哪些观念、思路上的实在效果?

  答:前不久,省委书记娄勤俭来徐州调研,要求我们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省委要求,紧紧围绕“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以思想上的“破冰”带来行动上的“突围”。

  “徐州三问”,就是要在思想上直指传统思维定式,在心态上突破传统目标定位——徐州要变跟随发展为引领示范。而要把新思路转化成新作为,首先要自觉摆脱“地级市思维”,不能按一般城市给自己提目标、定要求,我们要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标准,按大城市的能级,打造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努力在淮海经济区发挥龙头作用;其次是勇于破除传统“苏北意识”,不能觉得地处经济洼地慢一点、落后一点是天生的、正常的,徐州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面前,要摆脱梯度转移、跟随发展的路径依赖,在苏北“洼地崛起”中起引领作用,与苏南发达地区同台竞技;第三是主动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深入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积极探索产业振兴转型新实践,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

  【徐州行动】 思想观念的“立”“破”之间,徐州的新定位清晰可见,实现新定位的路径是什么?徐州清晰提出“三个围绕”:围绕城市自主规划发展、发挥科教优势、发展总部经济、集聚高端人才等下好“先手棋”;围绕建设“一带一路”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经济合作高地和江苏向西开放的门户等立好“基础桩”;围绕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争取设立国家货运枢纽、推进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等打好“主动仗”,加快把规划的“定位”变为实际的“地位”。

  改革、开放、创新

  找准新动能推动新跨越

  【面对面】 问: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近年来推动振兴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特别是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徐州调研,对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最近一段时间,外省许多城市相继到徐州考察学习。今年以来徐州在抓准新动能、推动产业振兴转型上,明确了怎样的发展思路,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答:怎样真正实现发展动能转换?我们认为,动能转换,不是找几个新增长点,而是通过改革,让体制机制激发活力;通过开放,促进要素集聚、流动;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三驾马车”外找到新的动能。

  徐州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就是通过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我们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加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的发展步伐,把推动产业振兴转型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坚守实体经济中构筑特色、增创优势,着力推动全市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产业转型同步,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生态之间的协调,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徐州行动】 上半年,徐州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1.8%和88.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2.3个和3.9个百分点。

  【记者观察】 7月,铜山区云谷小镇跻身江苏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云谷小镇负责人季玉龙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与传感产业为依托,打造淮海经济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传感产业基地。”

  大城市大能级:

  创造区域一体化新优势

  【面对面】 问:去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并出台专门政策意见予以支持。徐州如何系统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

  答: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徐州的地理位置独特,南边是长江经济带,东边面对着沿海开发,北边是京津冀经济带,西边是中原经济区,徐州正处在这些大战略的中心位置。徐州新一轮转型发展,示范意义很大,这不仅需要推动徐州本身的发展,更要能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淮海经济区跨行政区域,区域城市间利益分割,中心城市建设又有赖于周边城市的支撑,这是一对矛盾。只有突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让淮海经济区城市成为利益共同体,才会真正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彰显中心城市作用和地位。所以,我们要更多采用市场的办法、共建共享的机制,通过自身作用的发挥来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持续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

  【徐州行动】 记者注意到,推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徐州近来不断拿出“大手笔”。着力提高核心区城市的同城效应,一个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着力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主动对接城际产业规划,深化产业分工协作;着力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融合发展,打造面向淮海经济区的公共服务高地。

  【记者观察】 近来,徐州市党政代表团的外出考察格外密集。5月,赴郑州、成都、深圳、东莞等地,学习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心城市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8月,再赴陕西咸阳、宝鸡和汉中,寻找“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徐州既是追兵,也是标兵。7月下旬,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播出5集《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深度报道徐州转型经验和典型。报道说:“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城市、生态、转型中的坚定步伐,和它在补短板、破难题、增优势上创造的招数和办法。”

  谱写民生幸福新篇章

  让徐州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

  【面对面】 问:人民生活高质量是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导向,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全会上要求各地各部门满怀真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体现了对民生事业发展的深切关注。请问在今后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徐州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徐州是一个全市人民的大家庭,每个徐州人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徐州是我家,幸福靠大家,家兴我兴,家荣我荣。全市干部群众要携手建设团结和谐的大家庭、繁荣兴旺的大家庭、温暖幸福的大家庭。我们的目标是,把徐州建成让徐州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城市。

  【徐州行动】 发展为民,徐州决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对老工业基地来讲并非易事,调结构、治散乱、降能耗、严问责,件件都是硬骨头;抓富民增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精准扶贫,确保年底17万低收入人口和68个经济薄弱村脱贫;教育的现代化、医疗资源的不充分……这些硬骨头、老矛盾,徐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压紧压实解决措施和推进责任。今年列入计划的民生实事就有11大工程75件实事。

  【记者观察】 8月23日上午,55岁的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村民陈克波,在自家天猫优品实体店内忙得不可开交。他的家,是一栋统一规划建设的两层小楼。“老宅子110平方米,政府给折价成7.3万元,自己再添6万元,就住进了新楼。”

  在高党村新建的集中居住区,像陈克波这样的两层“别墅”有630余套,村内统筹设计建设了路网、绿化、供电等基础设施,布局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村党支部书记王万里自豪地说,广大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资源,生活更“高档”。

  本报记者 双传学 黄建伟 秦继东 刘 刚 王 岩 李 刚

标签:徐州;先手;发展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