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这十年丨无锡:法润江南好风景
2025-07-23 15:49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苏宁  
1

编者按 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江苏各设区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推出了一大批立足国家战略、切合地方实际、呼应时代需求、饱含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地方立法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江苏经验。

无锡是1986年全国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近十年来,无锡人大紧密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立法供给,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32件、修改39件次,今年有9件法规正在制定、修改、废止过程中,多项立法开创全省乃至全国设区市先河,为无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立法引领 托举前沿产业破浪前行

红灯转绿瞬间流畅加速起步,识别前方有车缓行自行择机变道,检测到有行人准备过街还会自动减速“礼让”……这是无锡经开区普通道路上,一辆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所展示的“丝滑操作”。在这番丝滑操作背后,是车辆、道路、云端紧密协同赋予的强大实时解算决策能力。

智能驾驶成为无锡道路上的“日常一幕”,背后不仅是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硬件助力,更有法律层面的坚实支持。作为全国首部车联网领域地方性法规,《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树立起无锡从车联网技术创新试点验证到规模化落地应用的重要里程碑,也在该领域立法实践中写下开创性的一笔。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秦晓华介绍,《条例》突出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纳入道路建设工程范畴;突出一体化运营,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推进建设统一的市级车联网数据管理服务平台,保障全市范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突出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双向赋能,确保车联网在智能交通方面形成基本成效,在自动驾驶方面推动技术和产业发展;明确支持自动驾驶商业运营,鼓励和支持完全自动驾驶,推动自动驾驶等创新应用取得规模化、商业化成效。

“过去最担心政策变化导致研发成果付诸东流,现在《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的出台,如同喂下了一颗‘定心丸’。企业不用担心今天研发的产品,明天政策一变就成了‘废铁’”。行业深耕多年,江苏天安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雷对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看来,法规一出,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责任和分工都明明白白,市场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条例》正式发布后,无锡市相关部门根据《条例》要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连续两年修订更新《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目前已出台 4.0 版本。市公安交管部门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处置指导意见》。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装备上路运行等方面,无锡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车联网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更新迭代、应用模式创新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

站在产业一端,杨雷对法规施行带来的变化感受尤为深刻。他介绍,背靠强大的护航体系,现在无锡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行驶已突破 150 万公里,50 辆无人巴士、72台配送车覆盖接驳物流环卫多场景,定制通勤专线上座率达90%,车联网技术正在重塑无锡的城市出行生态;同时,法规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集聚与融合,跨界合作实现“1+1>2”的效果。

体系治理 打造河清湖净“无锡样板”

以大而全法规为主体,加强相关“小切口”立法,构建“1+X”法规制度体系。这是系统集成立法实践中,极富无锡特色、成效突出的“组合招法”。

特别是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领域,无锡以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守护碧波清流,打造河清湖净“无锡样板”——全面总结太湖水污染事件以来治水经验,制定和修改《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逐步健全完善了以《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为主体,以河道管理条例、排水管理条例、供水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等8件法规为支撑的“1+8”法规制度体系,为无锡全面改善水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通过以来,历经三次修改。其中,《条例》于2021年根据上位法、无锡市相关防治管理经验做法等进行了最新调整。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金路介绍,在立法框架上,《条例》切实体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理念,为促进太湖以及长江无锡段的水环境全面改善提供了法治保障。例如,将无锡市实施多年的“河长制”管理制度和断面水质达标责任相结合,纳入政府主体责任;确立水环境污染预警报告制度;规范排污口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和日常管理;新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连续十年,无锡“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均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太湖治理;连续七年,无锡将太湖以及流域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纳入市(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建立市、县、镇三级考核体系,体现出无锡高位规划、治太不遗余力的坚定决心。

伴随着工业、生活、农业、船舶等污染源综合整治的有序开展,以及应急防控体系、监测预警网络的建立,无锡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去年全市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到 92%、97.2%,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连续三年达到100%;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9条入江支流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自 2007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成为全国重点治理三大湖中首个“良好”湖泊,在立法刚性约束下,无锡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

畅通民意 守护高质量立法“源头活水”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无锡立法工作最鲜明的特色是让立法从‘庙堂之高’走进‘江湖之远’,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这是无锡市人大代表,梁溪区清名桥街道谈渡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郑建美在谈及立法实践时发出的感慨。

目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建立了2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所有市(县)区。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提交建议超过千条。

谈渡桥社区所在的清名桥街道是联系点设立地点之一。郑建美介绍,谈渡桥社区在便民服务点打造了“解忧杂货铺”,现场收集立法建议并解答法律问题;为了确保建议“专业度”与“烟火气”并存,组建由人大代表、中小学老师、三官一员一人(警官、法官、检察官、司法助理员、法律明白人)等各界人士构成的147人立法信息员和义务信息员队伍。

通过“132,找代表”机制 (每月第三周周二接待群众),清名桥街道2024年汇集93条立法建议,真正实现“立法大门开在百姓家门口”。“以前觉得立法是‘上头的事’,现在发现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写进法条——这就是当家作主!”这是来自社区群众的由衷赞叹。

作为社区书记和人大代表,郑建美还见证了一个个“纸上的法”变为“身边的福”的美好时刻——

《无锡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后,无锡设置临时摊贩疏导区,为菜农、手工艺人留出生计空间,实现“整洁”与“活力”双赢;

《无锡市大运河梁溪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规定沿河步道、健身设施全覆盖,居民“推窗见绿、漫步亲水”成为现实……

“立法扎根越深,民意基础越牢。”郑建美坦言,无锡的立法实践生动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民意生根处抽枝散叶,化作滋养城市的法治清泉。

从社区“解忧铺”到村头“民声亭”,从线上“扫码建言”到线下“立法议事”,这些扎根于基层沃土的民主实践,正是“法润无锡城”最鲜活的注脚——法规条文因汲取民意而丰沛,城市治理因法治浸润而温暖。

标签:
责编: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