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这十年丨盐城:黄海之滨绘就多彩民主法治画卷
2025-07-17 16:04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苏宁  
1

编者按  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江苏各设区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推出了一大批立足国家战略、切合地方实际、呼应时代需求、饱含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地方立法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江苏经验。

2015 年获批地方立法权以来,盐城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和社会治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等重点领域,先后制定22部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

浪击草滩,潮浸蒿蓬。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以蓝天白云、海岸森林、鹤舞鸟鸣、麋鹿欢腾的壮丽景象,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生态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绿色是盐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色调。在盐城地方立法实践中,“生态”同样是最亮眼的关键词。

2016年3月开始施行的《盐城市绿化条例》作为盐城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和全省首部统筹城乡绿化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新增百万亩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法制保障。2024年,《条例》依据上位法以及实践需求进行修订,增加了林长制、植树造林不得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等方面内容,并对在特殊情况下需占用永久性绿地进行详细规定。

盐城黄海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有1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盐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煌介绍,为了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关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跟进启动《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工作。

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海湿申遗成功,成为江苏首个、中国第14个世界自然遗产。当年9月1日,《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施行。《条例》不仅创造性界定了“黄海湿地”的法律概念、为保护工作划定清晰边界,还设计了“规划+名录+分级”的三重管理机制。在保护与修复机制方面,率先在地方立法中确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创新提出“谁破坏谁修复”原则。

“有了法治保障下的系统保护,盐城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花德政说,目前全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鸟类达442种、接近全国三分之一,黄海湿地成为世界珍稀迁徙鸟类勺嘴橘和小青脚橘的重要栖息地。今年,建湖县里下河地区迎来大规模小天鹅栖息越冬,更是彰显了盐城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十年来,盐城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镌刻下一连串法治印记——在全省率先制定《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强化禁止露天焚烧和随意弃置秸秆的源头治理,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全国设区市率先制定《盐城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制定《盐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盐城蓝”“盐城好空气”已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守护历史文化恒久价值

“陕北有延安、苏北有盐城。”盐城是新四军军部重建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红色铁军文化铸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全市248 处红色遗址和128 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立法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作为盐城市制定的首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同时作为江苏省首部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总结提炼了此前盐城在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并上升为符合盐城实际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不仅对文物类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依法进行保护利用,而且用文物保护管理的办法、措施规范和保护非文物类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同时又对推进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合理利用作了具体规定。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级别得到提升,教育传承功能明显增强。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淮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明确,淮剧的代表性剧目、唱腔音乐、传统表演艺术、剧本曲谱等;与淮剧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场所设施等受《条例》保护。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淮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和保障淮剧保护工作。将淮剧惠民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力度。

《条例》还提出创建“中国淮剧之乡”,设立以淮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淮剧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构建淮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剧目生产和传播现代化。

从早期“香火戏”的民间底色到现代淮剧的舞台革新,“淮韵新声”因为有了法治护航更显精彩嘹亮。

燃动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鹤鸣九皋,潮歌万里。盐城作为江苏沿海大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管辖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面积4550平方千米,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机遇无限。

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远景能源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并网,中海油盐城绿能港‛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就在近期,一批批重大项目落户投产,折射出盐城海洋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

今年初,全国首部设区市海洋经济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施行,盐城经略深蓝再添法治力量。

《条例》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从海洋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进行规定,在零碳产业园、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海洋碳汇交易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强海洋生态保护,落实生态补偿资金,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针对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条例》支持检察机关、符合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依法提起诉讼,以法治方式守护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2024年8月21日,立法起草调研组专程赴滨海县召开立法座谈会,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单位、群众代表意见建议,一条以数字经济驱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引起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于是,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海洋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推进海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金点子”被写入了《条例》,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坚持开门立法汇集民智

公众参与是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切实发挥“立法直通车”作用,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兼顾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在全市设立1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法制委员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为每个联系点聘请立法咨询专家,形成了一批具有盐城特色的经验做法。

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阜宁县阜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孔成军介绍说,街道依托数字人大平台,创造性地推广“十点百码千员”工作机制。通过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司法所等十个立法信息采集点,在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设置百余个立法信息采集码以及聘请千余名立法信息采集员,形成了立法联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广泛覆盖的新实践。

提交立法意见建议方便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2023年,阜城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线上征集各类立法建议1364条,让原汁原味的群众声音助力立法工作更接地气。

“我们建议开展促进在盐城市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立法,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急救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盐城市人大代表葛敬军等三位代表提出的立法项目建议迅速唤起共识,推动盐城市AED领域立法成为全国首创、全省立法精品示范项目。

心肺复苏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四分钟,公共场所配置 AED,就是为生命保驾护航。“建议加强 AED 宣传培训工作,让社会公众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建议弘扬正确价值导向,让施救者无后顾之忧”等一些来自群众金点子都在《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中得以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是盐城市第一部“小快灵”立法,共11条1600多字。虽然“体量不大”,但《决定》对“不熟悉、不会救”等问题做了系统规定,还明确了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培训、宣传等相关职责。

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胥伟华表示,自2023 年9月1日施行以来,盐城市公共场所已配置4724台AED设备, 成功抢救2名心脏骤停患者,15万余人次接受相关急救培训,形成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的浓厚氛围。盐城市卫健委还开发建设了AED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一站式、智能化维护管理以及急救系统联网预警等功能。

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盐城地方立法“后半篇文章”同样精彩。

“地方性法规立足于本地实际,着眼于现实问题,只有有效地贯彻实施,才能更好地推动立法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王荣说。因此,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与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出台《盐城市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规定》《盐城市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办法》,全面调查、分析、评价法规实施效果。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将《盐城市绿化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实施情况列为市人大常委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全面加强对绿化职责履行、黄海湿地保护等工作情况监督。据了解,“十三五”以来盐城市造林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 2023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以创制性立法和高效能监督助力省委确定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

标签:
责编: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