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江阴市检察院聚焦个案办理中暴露出的非法运输瓶装液化气突出问题,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目标,自主研发“瓶装液化气安全生产监督模型”,以数字检察赋能监督办案,推动从“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系统治理”延伸。模型上线运行以来,已发现监督线索7条,向行政执法机关移送违法线索6条,督促公安机关刑事立案1件,实现了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聚力攻坚:打通模型研发“最先一公里”
江阴市检察院紧扣“检护民生”“检护安全”等重点工作,将研发“瓶装液化气安全生产监督模型”作为以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系统谋划、全力推进。
组建由院领导牵头,业务部门和数字检察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研发专班,认真复盘分析所办危险作业案件特征,系统梳理监督规则要素,多渠道设法采集、清洗、整合监督数据,全力攻克模型构建中的技术与业务难题。邀请上级院开展专项指导,围绕模型覆盖的案件类型等关键问题提出专业意见,为模型精准“画像”。
协同破壁:跑通线索核查“中间段”
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关键在于打破数据壁垒、畅通协作链条。江阴市检察院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内外联动,着力打通线索发现与核查的“任督二脉”,推动监督模型从“数据”向“战果”有效转化。
一是破除壁垒,汇聚监督“数据流”。针对瓶装液化气监管中存在的“九龙治水”、职责交叉、信息孤岛等问题,主动加强与公安机关、交通综合执法、城市综合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专题座谈等形式,共商监管盲区与治理难点,推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成功打破部门壁垒,为模型运行汇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精准画像,锁定风险“可疑车”。深入复盘已办理的同类案件,系统归纳“黑气”运输(即在未取得任何合法许可的情况下,驾驶不符合危化品运输要求的车辆,跨市非法运输和销售瓶装液化气以牟利)的行为特征,精准调取特定高速收费站近一年货车通行数据33.2万余条,并同步获取公安部门登记的厢式货车信息2.1万余条,为大数据碰撞比对锁定目标。
三是智能碰撞,输出治理“问题单”。依托监督模型对获取的30万余条数据进行深度关联分析,设置车辆特征、运行特点等复合筛查条件,实现从“海量数据”中精准“淘金”。经模型初筛、人工复核及实地轨迹核查,成功锁定7辆高风险车辆,核实后向行政执法机关移送违法线索6条,并同步督促公安机关对1起涉嫌危险作业罪的案件刑事立案,实现了监督线索的精准输出与闭环处置。
深化共治:走实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为推动监督成果向长效治理转化,江阴市检察院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以数字监督模型为支点,撬动燃气安全领域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协同治理;主动延伸履职链条,着力构建多元参与、协同联动、常态长效的燃气安全治理新格局,推动实现长治久安。
一是机制共建,织密协同“防护网”。针对燃气监管多头管理、协同不畅的难题,主动打破部门壁垒,联合公安、高速执法、城市管理等部门签署《六方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共用数字监督模型、定期会商研判、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等协作内容,推动形成职责清晰、联动高效、齐抓共管的治理合力。
二是溯源治理,斩断违法“利益链”。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立足模型发现的类案问题,深入剖析类案暴露出的监管盲区、风险成因和制度漏洞。围绕“黑气”运输背后的“供需失衡、监管缺位、成本差异”等深层诱因,主动协同职能部门加强对运输环节的动态监管,规范液化气充装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充装源头管控、规范运输资质审批、完善气瓶赋码溯源体系,推动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着力压缩非法经营的利润空间和生存土壤,从源头压缩非法“黑气”生存空间,切实斩断灰色利益链条。
三是常态监管,筑牢安全“防火墙”。推动建立燃气安全常态化联合巡查与数字化监测预警机制,将“液化气安全生产监督模型”纳入日常监管工具库。定期开展数据分析与风险研判,实现对非法运输行为的动态感知、精准预警和快速处置,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变,切实将安全防线挺在风险之前。(通讯员 盛艳 玄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