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金坛城中公园,碧波荡漾的景观河畔,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正在低空巡航。此时,远在数十里之外的常州市金坛区检察院无人机智慧指挥中心收到警报提示——在实时传回的画面上,堆积在河岸带灌木、水草丛等隐蔽处的废弃农膜被精准标记。这是金坛区检察院运用无人机AI识别巡飞系统开展河塘沟渠水体周边农膜污染治理的日常场景。近年来,该院积极探索“无人机+AI+公益诉讼”新模式,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监管难题,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生态新痛点:
景观河遭遇“白色污染”

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城市景观河不仅承担着生态调节功能,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由于历史原因,该公园沿河闲置空地长期未得以有效利用,加之该地块毗邻城中村居民的居住区域,长期被周边居民开垦用于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产生大量废弃农用薄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堆积在水体周边,在观赏植物丛中形成难以察觉的污染源。传统人工巡查中受限于植被遮挡和地形限制,难以实现全面监测,部分漂浮农膜随水流扩散形成二次污染。
科技赋能新突破:
立体化巡查体系精准锁定污染

检察机关创新构建“三阶工作法”,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公园周边7公里景观河实施厘米级精度建模,通过“空中巡查+AI图像识别”分析技术,精准甄别、自动标记垃圾堆放、农膜污染等公益损害点位28处;通过“靶向巡飞+岸线排查”工作模式,固定污染面积、堆积密度等关键数据,查明公园景观河沿岸堆填农业固废绵延数百米,残留在田间地头占地约2660平方米;通过“水面监测+快速检测”办案机制,配备水面漂浮物自动识别系统,实时追踪农膜漂流轨迹,依托公益诉讼快检实验室在3小时内对35份采样样本开展专业检测,固定公益受损证据,让环境治理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治理”。
多元共治新格局:
还市民水清岸绿河景

在科技取证基础上,检察机关推动形成“司法+行政+社会”治理合力,厘清行政机关和属地政府监管职责,督促上述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分别对景观河河道以及河岸带、种植区域开展废弃农膜等垃圾的清理整治工作,共清理河道及两岸农用薄膜、泡沫种植箱等固体废弃物1135余公斤;引导周边居民后退种植区域,将临水河岸带作物改种观赏性、功能性水生植物;联合园林管理中心设立“生态保护志愿岗”,发动市民参与监督。
5月30日,金坛检察院邀请省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市民代表等组成评估组,对公园景观河废弃农膜污染整改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和现场评议,这种可观可感的整治成效赢得评估组成员的一致认可。
长效保护新机制:
从点位清理到系统施治
为进一步提升办案效果,针对农业生产中废弃农膜乱堆乱放导致河塘沟渠淤塞等问题交织叠加、相互影响的治理困境,检察机关积极发挥公益诉讼独特监督优势,将农膜污染治理与农村“房前屋后”环境专项整治有机结合、协同发力,以河塘沟渠“三清”行动为切入点开展线索排查,推动职能部门在全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领域专项监督,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开展专项监督以来,全区共清理、处置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积存的废旧农膜、遮阳网、营养钵等3750余公斤,新增废弃农膜回收点50余处,发送宣传短信1800余条,发放张贴回收、处置操作流程宣传单340余张。
通过检察公益诉讼的精准监督,农膜污染治理从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升级为农村人居环境系统提升的综合性工程,实现耕地保护、污染防治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多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了坚实的检察力量。
“金坛检察院研发的无人机智慧指挥中心是我们检察机关为整治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常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张利国说道。如今,漫步在治理后的景观河畔,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白鹭蹁跹,无人机掠过之处,碧水映蓝天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常州市检察院、常州市金坛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