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很荣幸,也非常激动。身穿检察蓝已有19个年头,特别是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12年,始终让我倍感重任在肩、使命如磐。今天很荣幸能够汇报我的成长故事。

做一个有爱的检察官
十四年前,吴江区检察院的同事们连续三年捐款、资助一名被告人女儿考上大学的故事,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检察官可以用善意与行动,为孩子的未来多做一些努力。2013年,我开始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当我面对那些被犯罪所困的孩子和家长时,我更加坚定,要延续这份朴素的善意,用持之以恒的行动,帮助他们走出泥潭。
九年的努力救赎即将枯萎的花骨朵

2016年,我们办理了一起性侵害案件,9岁女孩蓓蓓被熟人周某性侵,后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案件办完了,但蓓蓓的生活并没有好转。担心不堪的秘密被发现,蓓蓓不敢跟同学来往,夜里她经常被噩梦惊醒。父亲下落不明,家中收入只有母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举步维艰。
孩子的遭遇让我无法入眠,受到了这样的伤害,可怜的孩子怎么办、心碎的母亲又该怎么活?
我们提供了司法救助、联合心理老师上门干预。后来,她们举家迁往外省,基于信任,遇到困难时,还是会找我商量。有一次蓓蓓妈妈很急,说孩子落不了户上不了学、心理问题有反复。我辗转联系上了当地的检察同仁,他们非常热心,提供了心理专家,多次协调镇政府解决了难题。九年来,我们始终关心着孩子的成长。

像蓓蓓这样生活在犯罪阴霾下的孩子需要更专业的保护。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链接多方资源,可以更加及时、全面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个案件也让我下定了决心,惩治坏人只是起点,守护孩子需要更多行动去预防悲剧的发生。在省院和市院的指导下,我发起成立了女童保护基金吴江守护未来团队,联合教育、妇联共同选拔讲师,为10万多名孩子普及了分辨、防范、应对性侵害的知识。
鱼儿病了,治鱼的同时还要改善水质
工作多年,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的初心我从未忘记。在我看来,案件审结并不是终点。家庭关系的修复、社会认同的重建、人生方向的重塑,这些看不见的工程关系着孩子与家庭的未来,考验着我们持续探索的韧性。比如,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这么坚定地去推进家庭教育指导。
16岁的小吴参与打架斗殴,被移送起诉。他说:“兄弟让我上,我想证明自己不怂……”
原来,小吴有个优秀的哥哥,自出生起,他就被父母比较、被嫌弃;父亲经常打他;自暴自弃的小吴就经常逃课,被人欺负了也不敢说,后来他结识了社会上的大哥,直至本次犯罪;小吴说,自己是父亲眼中的坏孩子,癫痫病犯了很多次父亲没有管过。
当鱼儿生病时,如果只救治鱼,而不改善水质,往往难以奏效。同样,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庭,只有让家变得温暖,他才会远离不良朋辈,摆脱致罪因素。于是,我们创新打造“爱-回家”家庭教育指导项目,每月开展家长课堂,让父母也“回炉重造”。
10次课下来,小吴父母认识到了长期忽视、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严重创伤;小吴也开始反思不良朋辈的影响,学习控制和调节情绪,思考如何斩断创伤的代际传递。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当耐心倾听成为日常,原本水火不容的父子终于和解。神奇的是,在真正被爱、被看见后,困扰小吴多年的癫痫病再也没有犯过。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经过三年精准帮教业务素能培训、六年实践探索,我们见证了300多个孩子和家庭的蜕变,有父母愧疚的泪水,孩子真诚的忏悔,家庭久违的欢笑,我们也收获了数不尽的感动和职业自豪感……
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孩子,我要请你原谅…是我们做得太慢,是我们做得不够…”我的同事付雷在办理一起精神病母亲杀子案时,为3岁亡童“杨苏”写下了一封信——《孩子,请你原谅》,引发全国共鸣。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我和吴江未检办案团队的同事们第一时间调研流动困境儿童的保护现状,迅速协调多部门建立联动救助机制,破解流动困境儿童群体发现难、协作难、处置难三大难题。我们知道孩子的保护“等不起”,也“慢不得”。在办理六岁男童被气枪击中头部案时,一边是棘手的证据,一边是亟待挽救生命的孩子。在补强证据链的同时,我四处奔走,链接多方资源、发动网络众筹,最终保障了孩子二次开颅修复手术的及时进行。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曾在半夜拿着小信物,劝阻站在楼顶跟我们告别的孩子;用两年时间让一个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吃不喝的被害人,转变成“学习永动机”、考取年级第一;跟一个对孩子说过“你死外面好了”的父亲讲“当年你抑郁的时候希不希望有人拉你一把,你愿不愿现在去做这个人?”……
检察工作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也折射出司法文明的进步。检察官要在惩罚与宽恕、规则与温情、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我想,这份工作需要理性的智慧,更需要悲悯的情怀。办案虽有周期,但守护没有终点,愿我们的点滴努力,能够用微光点亮微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