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受最高人民检察院指派,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陶国中率领中国检察代表团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动员执法部门加强气候行动”高级别代表活动。该活动由阿塞拜疆共和国总检察长办公室、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政部共同主持举办。

此次高级别代表活动旨在增强执法部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并打击破坏环境犯罪。在小组讨论环节,陶国中分享了江苏检察机关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验做法。

陶国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有力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陶国中介绍,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由习近平主席亲自提出、亲自推动建立的一项中国特色司法制度,是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检察机关履行“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对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相关领域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向主管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要求违法民事主体纠正违法行为,相关行政机关履行公益保护监管职责,从而更好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一是聚焦公益受损严重、社会影响大、监督对象层级高或者具有跨流域、跨区域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协同履职或者上级检察院直接立案等方式,以点带面推动问题解决;二是积极发挥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职能作用,对民事主体直接追责,要求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难题;三是做实恢复性司法,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特点,采取损害赔偿、购买碳汇、增殖放流、补植复绿、异地修复、劳务代偿等方式,督促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同时,注重以案促治,助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高水平治理。此外,陶国中还结合刑事检察保护典型案例,分享中国检察机关严惩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期间,检察代表团参加了COP29中国角“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

会议间隙,代表团一行赴阿塞拜疆总检察长办公室,围绕两国检察制度、职能定位、地方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双方结下深厚友谊,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