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家园共守护,南京大厂街道168场活动织就绿色生活新图景
2025-11-17 19:31  来源: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  作者:丁小玲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万丹)凝心聚力促分类,同心共建美家园。2025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立足“全域覆盖、精准施策、长效推进”的工作思路,牵头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社区联动、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1月至11月,联合辖区各社区、江北公用、绿环公司、物业企业及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力量,策划实施168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通过“桶边指导+场景宣传+校园教育+品牌志愿+入户攻坚”多元模式,推动居民从“被动知晓”向“主动践行”转变,为建设绿色整洁社区环境筑牢根基。

街道以“精准破题、系统推进”为核心,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活动载体,既强化前端分类指导,又深化后端理念渗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矩阵,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桶边“零距离”指导:筑牢分类第一道防线

作为垃圾分类推进的“前端抓手”,桶边邻指导活动以124场的高频次成为工作主力,占全年活动总量的73.8%。街道精准锁定居民投放高峰时段,组织志愿者在各小区分类收集点定点值守,构建“手把手教学、面对面答疑”的服务模式。针对老年居民等重点群体,志愿者耐心协助整理垃圾、帮助逐步提升分类熟练度,收集点的分类秩序大幅改观。

社区“微分享”聚力:让分类经验活起来

17场“社区微宣传”活动摒弃传统宣讲模式,以“居民主角、经验共享”为特色,在社区会议室搭建交流平台。活动中,居民们主动分享“旧物改造小妙招”“家庭分类收纳技巧”,有的居民展示自制的分类垃圾桶,有的分享如何引导家人养成分类习惯,现场互动热烈。这种“接地气”的分享形式,让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惑,又增进了邻里情谊,使垃圾分类从“任务要求”变为“生活共识”。

校园“全学段”渗透:构建“教育一个孩子”联动机制

聚焦“以点带面、辐射家庭”的目标,街道将14场课堂微宣讲精准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打造“校园-家庭-社会”联动教育链。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专属课程:为幼儿通过动画、小游戏讲解垃圾“回家”的故事;为中小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活动;为高中生组织环保主题辩论会。活动后,发起“垃圾分类小老师”行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长,推动分类习惯走进家庭。截至11月,参与学生带动家庭达1665余户,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

“北JI新”品牌发力:以实际行动激活参与热情

作为新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5场“北JI新”活动以“宣传+实践”的双重模式在街道树立标杆。志愿者们化身“社区美容师”,一边向居民发放分类手册、讲解投放规范,一边携带清洁工具深入卫生死角,清理散落垃圾、规整杂物堆积。在志愿者的带动下,不少居民自发加入清洁队伍,形成“人人动手、共建共享”的热潮。活动不仅让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更让居民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社区环保凝聚力与居民归属感显著提升,“北JI新”已成为辖区志愿服务的闪亮名片。

入户“面对面”攻坚:打通分类宣传最后一米

为破解“宣传不入户、理念难扎根”的问题,街道组织8场“不乱扔 分类投”入户宣传行动,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及志愿者组成联合小队,逐户开展精准宣传。队员们不仅发放定制的宣传手册,更针对老年家庭、租房群体等不同住户的需求,个性化讲解分类方法。同时主动倾听和收集居民对分类设施布局、投放时间设置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以便后续优化工作。这种“上门服务+需求收集”的模式,让居民感受到分类工作的温度,积极提升参与积极性。

趣味“强互动”赋能:让分类学习乐在其中

为提升活动吸引力,街道在各类活动中融入趣味游戏环节,打造“快乐学分类”的体验场景。垃圾分类大富翁、知识大转盘、有奖问答等特色游戏,将“废电池属于哪类垃圾”“外卖盒如何分类”等知识点转化为游戏关卡。在大富翁游戏中,参与者需答对分类题目才能前进;大转盘游戏则考验反应速度,指针指向垃圾图片,需迅速说出对应类别。趣味互动让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巩固分类知识,有效激发了全民分类的热情与主动性。

168场活动的扎实推进,标志着大厂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已从“全面铺开”迈向“精细深耕”。如今,辖区居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分类准确率稳步提升,社区环境愈发整洁宜居。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多方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分类活动,持续推进“有害垃圾集中兑换”“厨余垃圾积分兑换”等活动,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新风尚,携手居民共同绘就绿色、宜居、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新画卷。

标签:
责编: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