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雨花台区润雨环境有限公司邀请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专家张登银教授、物联网产品研发企业中奥环境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佩军,就现代科技技术赋能公厕智能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研讨。润雨环境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声呐、电磁波监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对公厕进行“二次革命”,可以有效推动公厕更智能,更有温度。

润雨环境有限公司前身为雨花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承担着辖区内67所公厕的管理和维护职责。在多年前的厕所革命中,该公司加大对公厕的投入和管理,明确专人负责保洁、维护任务,环卫作业水平、质量口碑始终位居南京市第一方阵,连续五次荣获省、市“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九年荣获“环卫重大保障有功单位”“车辆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殊荣,10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环卫系统中被评为“示范案例”并得到大力推广。今年年初,该公司借助物联网技术在61所厕所安装了高科技“数字消杀除异味卫士”,定时自动向厕所喷出除异味液体,及时高效地消除厕所里存在的异味,受到市民好评。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尽管公厕革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公司也认识到公厕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隐私保护需要,厕所内不能安装探头,保洁员只能频繁推门查看,常常因侵犯使用者隐私,引起使用者不满;如果不频繁巡检,又难以应对使用人昏厥等突发情况,曾有人在厕所抽烟后未及时熄灭烟头,因无法及时监测,差点酿成事故……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该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对公厕进行“二次革命”。

张登银说,雷达、声呐等探测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感知和智能分析处理,可以完全规避上述问题。它不需要使用者触碰任何按钮,也不需要保洁员近距离查看,数据的传递悄无声息。北京某地铁站公厕就曾做过一组观察,引入声呐监测后,残障人士的如厕平均耗时从12分钟缩短到7分钟,因“被打扰”产生的投诉量降至零。张登银指出,如果说声呐监测解决了“人找厕”“厕管人”的效率问题,那么电磁波成像技术的应用,则让公厕的“温度”有了可量化、可优化的科学依据。传统公厕的温度、湿度、异味监测,多依赖保洁员的主观感受,电磁波成像技术则能通过光谱分析,实时生成公厕内的“环境热力图”和“异味浓度分布图”——温度监测精度可达±0.5℃,能精准捕捉到隔间内、洗手台等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系统便会自动调节空调出风口,避免使用者洗手时受凉;异味监测则能识别氨气、硫化氢等气体的浓度变化,当数据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排风系统和香薰释放装置,确保异味在扩散前被消除。
汪佩军说,公厕添加声呐、电磁波等智能传感设备,看似增加了成本,其实从长期来看,不但成本没有增加,而且还大大减少。目前公厕是一厕一人保洁、维护,采用新的智能设备后,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可以达到三厕一人甚至五厕一人保洁、维护,人力成本必将大大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