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社区”“友好楼宇”接连落地 “小哥驿站”“小哥医院”密集开展
1

“没有井盖,有安全隐患”“玻璃碎裂”“电梯里灯坏了”……“叮咚买菜”配送员李鹏辉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这两天捕捉的线索。

去年,昆山组建快递员、外卖员先锋服务队,请他们在“e线拍”平台报送市容环境、公共安全、治安隐患等线索,并奖以积分。李鹏辉8月加入了服务队,他的积分经常冲到全市前30名。

“我们天天在路上飞驰,多看看就能发现问题。”李鹏辉说,他报上平台的问题,几小时就有回复,几天就解决了。一来一往,他越干越起劲。

前阵子,李鹏辉把积分兑换成了奖品。他感慨,来昆山3年多,现在感觉自己更像昆山人了。

新就业群体既是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者,也是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新兴力量。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友好社区”“友好楼宇”等友好场景接连落地,“小哥驿站”“小哥医院”等服务项目密集开展,引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为他们打开更多友好大门。

城市对新就业群体更友好,首先得了解新就业群体真正的需求。“通过常态化走访,我们收集2400余条问题诉求。其中91.1%的新就业劳动者把喝水、热饭、如厕、车辆充电等作为第一需求,为此建成4100余个暖‘新’驿站。”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陆振华说,苏州今年推动新就业群体服务由阵地式向场景式转变、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年内实现800个友好场景建设目标。

社区食堂、沿街旺铺为外卖员吃饭打折,商业广场上提供专门法律咨询服务……“歇歇脚”又“暖暖心”,这些“友好场景”逐渐延伸至小区、街区、商圈等新就业群体聚集活跃地带。

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北环城市停车场里的服务驿站,不仅提供停车充电、餐饮、休闲等服务,还是网约车从业人员“即培即考”考点。“滴滴出行”司机李勇常来这里洗车充电,顺便吃一碗银丝面。

“新就业群体正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优化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其龙告诉记者,扬州累计建设1199个功能优良的“暖心驿站”、57家“小哥城市食堂”服务覆盖6000余人次,1800多名新就业劳动者享受免费体检。

群体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无锡利用大数据分析新就业群体奔跑“热力图”,动态掌握分布情况,新建市级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骑聚e堂”零工驿站等各类阵地74个。同时,对全市966个暖“新”驿站和行业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综合评估,及时调整撤并建设不到位、使用率不高的阵地。

当然,“小哥”们需要的不只是短暂的“落脚点”,更是成长的“加油站”。由于入职门槛不高、收入可观,外卖、网约车等行业吸引不少年轻人加入。然而,随着工作年限增长,提高自身技能、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也很重要。

“我们调查发现,南通新就业群体中有六成学历低于大专,其中过半人员有‘提升学历层次’‘拓展成才通道’的强烈需求。”南通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张浩说,南通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助新成才”计划,连续3年帮助306名新就业劳动者走入校门,踏上“深造”之路。

2024年,有16名快递员成为南通市“江海新才”学院新学员,全市快递行业在学人数扩至74人。在这里,“小哥”们可以参加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等专业学习,获得免费技能培训,取得专本科学历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

车轮向前,生活向好。当“小哥”们在城市里奋力奔跑时,他们也正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合伙人”。

最近,扬州外卖员当起“助老送餐员”,为邗江区双桥街道虹桥社区老人提供“点对点”上门送餐服务。该社区每天有近60户老人在社区“中心厨房”订餐,送餐是个大问题。社区邀请外卖员帮忙送餐,约定送餐一次得10个积分,满50个积分即可兑换一份午餐。

“我们不仅是外卖员,更是在传递一份正能量。”在淮安市清江浦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服务中心一角的留言板上,外卖员张星程写下这样一句话。

记者 倪方方 陈珺璐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