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区竹镇镇位于南京市西北部,辖区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人,下辖11个行政村、2个林场,全域森林覆盖率42%以上,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七块国家级招牌。现居住有24个民族、1.2万少数民族人口,是江苏省唯一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竹镇镇竹墩社区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名单。
近年来,竹镇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四个坚持”,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合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竹镇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一是唱好党委领导“主题曲”。将民族工作纳入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弹好多方联动“协奏曲”。以“大统战”工作为依托,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督查事项、政治责任清单、人大政协调研计划,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促进民族团结、镇村善治。三是奏好示范带动“进行曲”。扎实开展“最美创业之星”“最美岗位之星”“最美教师”“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示范点提档升级,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宣教育人,增强基层治理定力
依托竹镇“千年古镇、绿色生态、红色故里、民族风情”四张名片特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个“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民俗表演活动,通过民族手工艺品展示、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精神。二是讲好红色故事。利用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邓子恢故居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全国红色村建设试点为契机,系统谋划乡土风情、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场所等“七进”活动,在竹镇民族中学开设手狮舞课程,组织民族小学“和之韵”鼓乐队参加香港步操管乐节演出并斩获奖项4个,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坚持融合发展,激活基层治理动力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划定3.6平方公里区域打造竹镇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创新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共同富裕。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东营片区民宿组团、千亩生态茶园及茶文化研学、稻米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项目,打造春观景、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住民宿、品美食的休闲康养胜地。二是高标准发展。培育特色景观农业、生态科技农业等新业态,整合梅云片区外围约1000多亩稻田,发展优质稻米种植、研学,打造精品稻米文化园;推动“大泉雨花”产业做大做强,大泉雨花茶先后荣获“省名特优产品”、中国茶叶学会四星级认证等。三是高品质融合。以“水美文化”“茶文化”“稻田文化”“乡土文化”为主题,打造大泉湖片区精品民宿17栋,稳步推进茶叶工坊、稻米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设施建设,举办旅游文化节、自行车赛、国际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持续擦亮“多彩竹镇”休闲农旅品牌。


坚持同心交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创新工作举措,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建设“民族之家”。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活动室、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重点打造3个省级“红石榴家园”,真正让民族活动有场所、有阵地。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区域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建设投入,让各族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幸福。二是创建“心灵驿站”。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发展壮大网络宣传阵地,开通微信服务群,“键对键”分享信息、心灵沟通,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贴心服务。三是打造“同心茶吧”。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雨花茶农旅融合产业基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茶文化体验中心,以茶文化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下一步,竹镇镇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治”上下功夫,在“融”上求突破、在“效”上见真章,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就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