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火车站,承载着几代人的出行记忆,更是因朱自清的《背影》、多部影视作品的经典片段,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
10月初,浦口火车站街区开街,周边一批文保建筑经过修缮后,向市民揭开了神秘面纱。这里既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感,又增添了现代、文艺的气息,许多市民慕名而来。
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区内,涉及津浦路3号、4号、别墅群和大马路15号、大马路1号等七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如何“修旧如旧”,让旧建筑焕发新活力,成为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据了解,启动区项目践行城市“微改造+有机更新”改造理念,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建筑专家携手,与国内专业文物古建修复的团队合作,从历史风貌完整性、生活场景延续性、产业发展先导性三个方面,对文保建筑进行修缮。
以“最小干预”原则,修旧如旧
浦口火车站是一个“有机体”,包括站房、铁轨、售票厅、风雨廊等功能建筑,警察局、卫生院、住房等紧密配套建筑,浦口水厂、浦口电厂等基础设施保障,码头和英式仓库的水陆联运,照相馆、浴室、餐厅等服务配套,等等。
在微改造过程中,项目注重还原场景、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在保留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历史基因”的同时,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以“最小干预”的原则,修旧如旧。既保留原有的风貌韵味,又赋予文保建筑应用性、功能性。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唤醒记忆、形成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以前的津浦路4号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津浦路4号,民国时期作为职工公寓,新中国成立后仍作为铁路职工公寓,反映了当时浦口火车站地区的风貌。
“有些东西是不能动的,风貌不能动,内部结构不能动,空间格局也不能动,要保持它历史的原汁原味。利用的时候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考虑到老房子能适应什么样的功能,最适宜的方向是用于文化展示等相关业态的运营场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说。
△现在的津浦路4号
如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津浦路4号引进的就是一家名叫“旧物仓”的艺文空间运营商。它专注于百年间城市记忆的采集、整理及场景化再现,重新赋予旧物以生命力,并生长为一座活化的城市记忆博物馆。
在运营过程中,项目创新性采用DIBO(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引入文化展示、文创零售、特色住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消费场景。
目前街区内对外开放的有书店、旧物店、旗袍店、民宿、小型展馆、小吃店、咖啡店、茶室等多种业态,与街区的总体调性相符,商业味儿不重但又能满足大多数游客的消费需求。
保留建筑肌理,恢复原貌
百年老站的修缮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的肌理,恢复其原貌?周琦教授的团队用了9个月时间实地调研勘察,对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每栋房子、每个街区、每棵树都做了详细调查,力求摸清该片区的“文化家底”。
△以前的大马路15号
“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大马路15号是我们这次调研发现的一处南京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底下是店面,上面住家,屋架和内墙显露出历史的斑驳。”周琦说,修缮过程中,老房子的木质梁柱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织补和修复。
△现在的大马路15号
浦口火车站片区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津浦路5号、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津浦路12号公寓楼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大别墅群等一批建筑,经考察鉴定均为砖木结构,主要由砖砌外墙承重。修缮在结构加固时设置了隐蔽钢圈梁,提高老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屋架加固中,对于损坏的木构件则采用新型木材料按原材质、原规格、原尺寸进行了加工替换,木构件交接处用钢结构进行了适当加固。
据了解,在文保建筑修缮时,还用上了不少高科技材料,外墙采用标准修复砖粉修补原有墙面,勾缝则采用文保专用的石灰基勾缝剂进行处理。通过这些材料的应用,修复后的墙体变得健康坚固,同时还能保留建筑历经风霜的历史面貌。
浦口火车站里有故事、有情景、有记忆,焕新归来的街区里有载体、有功能、有未来。
如今,浦口火车站街区对外开放,让一批文保建筑得到更好修缮保护的同时,也给了市民游客亲近文保建筑、亲近历史的机会,让这座百年老站真正融入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