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房子,哪能和现在比哟。”“这可是153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呢。”清晨的阳光洒在金湖幸福湾福寿村的新居小区,79岁的于涛沿着绿道走向居委会,步履稳健,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意。
从老屋到新居:一砖一瓦筑就安稳生活
“以前哪有现在这么舒心。”于涛一边回忆,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客厅宽敞明亮,家具摆放整齐,厨房瓷砖光洁如新,阳台外成片的绿植随风轻摇。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什么苦没吃过!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雨天溅一身泥,晴天蒙一身灰。现在路又宽又平,还住上了这样的‘小别墅’,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他的话语中满是知足,眼角的皱纹里也漾着笑意。
搬进新居后,于涛最直观的感受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小区离金南集镇很近,买菜买水果都很方便;不远处的吴运铎兵工厂纪念馆,如今成了游客常来的“打卡地”。“每天都有人来,人声、笑声,热闹得很。我们这些老人坐在一旁看着,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沾了这份热闹的光。”
从劳作到养老:一寸光阴酿出从容节奏
过去的于涛,即便退休了,心里也始终惦记着老家那几亩地。春种时弯腰插秧,秋收时弓背割稻,泥土的气息与劳作的酸痛,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如今,土地流转出去了,每年能拿到一笔稳定的租金;小区里的爱心助餐点更是让他省心,花几块钱就能吃上营养均衡、热气腾腾的饭菜。
他的生活,从此有了全新的从容步调。“每天早起晨练,吃过早饭和老伙计在凉亭下下棋,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再绕着小区转两圈,看看花草。”于涛笑着说,“这样的日子,安稳又自在,比什么都强。”
在金湖,像于涛这样告别旧居、搬进新型农村社区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从田埂走向广场,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从灶台走向助餐点,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从孤独守望走向邻里欢聚,和老邻居拉家常、做手工。曾经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盈盈笑意——养老不再是负担,而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
从个人到新农村:幸福感成为共鸣
福寿村的美丽蜕变,从来不只是于涛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金湖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55岁的村民吴寿春对此感受更深。“现在村里到处是花草,路上干干净净,像个小公园,连片纸屑都难找到。”她笑着说,“环境好了,产业也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在村里的工业园区、农业企业上班,‘家门口有工作,老人孩子在身边’,这幸福指数能不高吗?”
这些变化,于涛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我们老一辈吃过苦,更懂得现在日子的珍贵。”他常和老朋友们念叨,“住得舒服,活动轻松,吃得干净,心里就是美滋滋的。”
“这就是我理解的幸福,实实在在的幸福。”于涛用最朴实的话语,总结着当下的生活。在他看来,金湖的变化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心气儿提升”——“以前盼着把日子过好,现在盼着日子过得更好”。
老人爽朗的笑声中,包裹着一个普通金湖百姓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幸福感,在福寿村的晨光里,轻轻漾开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承辰 华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