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都金湖”竟也是“散装”的?藏着逆袭工业强县的密码
2025-10-23 11: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华诚  
1

“一县方言有三块,闵桥塔集的娘娘调,吕良陈桥的粗粗声,戴楼黎城的憋憋腔”——在“荷都”金湖,这句老话一出口,本地人听了会心一笑,外地人却满是纳闷。

县城比“拼乐高”还热闹?金湖并非传统意义上“土生土长”的县域。这座面积1378平方公里的苏北县城,更像一块“文化拼图”,由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拼”凑而成,自带“散装”属性,却也拼出了独一份的活力。

金湖的“拼图史”:邻居帮衬、移民扎堆,连人口都是“混搭风”

金湖的诞生,堪称一场“邻居互助大会”。

1959年建县时,它就像个“收纳盒”,装下了邻县的“宝贝”:一部分来自宝应湖西地区,涵盖如今的前锋、吕良、新农一带;另一部分从高邮的闵塔区“搬”来,包括塔集、卞塘、横桥等地。从地图上看,金湖形似一颗土豆,被河水一分为二,而这两半“土豆瓣”,都是邻居们“送”来的。

如果说地域“拼接”是开篇,那人口的“扎堆涌入”就是让这幅拼图“活”起来的关键。

1962年,江苏省复兴圩农场建立,给金湖添了一批“新住户”。农场职工从泗阳农场、东辛农场迁来,起初以养耕牛为主,后来转型为国营农场,还安置了沿海劳改农场的人员。如今,农场1084个户籍人口,仍是金湖多元大家庭的一员。

淮河入江水道施工时,金湖成了“大工地”。1969年至1970 年,25万民工从淮阴、扬州等地赶来,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工程结束后,不少人干脆留下扎根,成了金湖工农业的“拓荒者”。为保障行洪安全,金湖还经历过三次移民拆迁,万余人迁离故土。其中,金沟改道段拆迁时,11676人整体搬迁,不少人搬到宝应湖荒滩筑庄台定居,村落名字都带着“淮”字——淮湖、淮滨,就连“淮胜人民公社”的名称,都藏着“治淮胜利”的纪念意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南京知青的“金湖情缘”。1968年起,约3800 名南京知青背着行囊来到金湖,分散在22个乡镇农场。他们在荷花荡挖圩堤(即如今的万亩荷花荡),在嵇圩林场种树木(即如今的万亩水上森林),还把城市里的“时髦事”带到乡下,教老乡读书看报、组织文艺演出,连当地人的穿衣风格都悄悄受了影响。

后来,多数知青返城,但“半个金湖人”成了他们共同的标签:曾任江苏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干部的徐民生,为金湖建大桥跑前跑后;2017年“南京知青追梦金湖行”活动上,老知青们一开口,还能唱起当年的乡土歌谣,县委书记一句“这里永远是你们的故乡”,让不少人红了眼眶。还有部分知青选择留下,成了金湖与南京之间的“情感纽带”。

1975年初,高邮湖畔的闵桥、卞塘等地探出油气资源,江苏油田试采二厂入驻后,全国各地的石油建设者纷纷扎进金湖。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与资金,更带来了天南地北的口音,东北话、四川话、山东话在油田工地此起彼伏,连当地的饮食口味都跟着“混搭”。

“一县三方言”生动写照金湖的大包容

次次区划调整与人口迁徙,让金湖的“拼图”愈发丰富。

微山湖渔民的“下南湖”迁徙,堪称金湖人口构成里的“特色章节”。上世纪70年代,山东微山湖地区遭遇灾荒,渔民们沿着运河南下,到洪泽湖、高邮湖等“南湖”区域定居,这便是“下南湖”。金湖白马湖村,就是这些渔民建起的村落,685户人家傍水而居,以养殖捕捞为生。他们说着一口山东话,性格爱说爱笑,还把山东习俗带了过来,过年包饺子要放硬币,办喜事要吹唢呐。别看他们性格豪放,搞起渔业却十分专业,当地捕捞业能发展起来,少不了他们的功劳。

2000年的一次区划调整,又给金湖的“拼图”添了一块。当时,盱眙东阳乡的永丰村、瓦地村和马坝镇的楼庄村划入金湖。为何要划这三个村?原来,宁连一级公路已建成,但绕开了金湖,让金湖成了全省最后一个没有国道过境的县。为接入路网,这三个村“搬家”到金湖,从此,金湖总面积定格在1378 平方公里,城域范围基本稳定。

走在金湖街头,“南腔北调”是常态:前一秒可能听到闵桥人软软的“娘娘调”,下一秒就撞见吕良人爽朗的“粗粗声”,戴楼黎城的“憋憋腔”又会从巷子里飘出来。这“一县三方言”的热闹,正是金湖“南北不同习,东西有差异”的生动写照。

农业县逆袭工业强县!半个世纪前的“破局之举”,埋下人才伏笔

谁能想到,以荷花闻名的“荷都”金湖,工业实力竟如此强劲?2021年,金湖规上工业产值394.3亿元;2024年,直接突破572.5亿元,全部工业产值达73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4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500家,一年新增180家,其中94家是工业企业。如今的金湖,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3+X”产业体系,2023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就达476.2亿元。

更亮眼的是,截至2025年3月,金湖拥有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占淮安市总量的35%和23%;还有2家国家5G工厂、19家省五星上云企业、12个省智能车间。这些年,金湖5次获淮安市对县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第一等次”,3次被评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还跻身江苏县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第14名、苏北第一,在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五个领域入选全国百强县,且均为淮安市唯一。

一个农业县,为何能炼出这么硬的工业根基?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藏着半个世纪前一次“敢为人先”的决策。

1970年,全国“五小”工业兴起,金湖计划筹建化肥厂,可人才成了“拦路虎”。当时省里有“统一安置1970年退伍军人”的政策,但金湖觉得这还不够,干脆打破常规,将近3000名农村户口的退役士兵(还有部分持定销户口的渔民和高中毕业生)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国家职工体系。在那个户籍制度严格的年代,这无疑是“冒险”,但金湖还是果断付诸行动。

这批人里,后来有1500多人成为正式工人,迅速成长为地方工业的“顶梁柱”。1973年,金湖通用机械厂拿到石油机械工业部70万元技改资金,工人们凭着在部队学到的机械技能,成功研制出平板阀,让企业成为国家级定点生产单位。据《金湖历史纪事》记载,1970年至1975年,金湖创办了43家县属工业企业,包括机械厂、输油泵厂、阀门厂等;到1978年,工业企业增至185家,产值从0.06亿元涨到0.7亿元,翻了十多倍。

“父辈传艺,子辈承业”,即便有些技术骨干后来外迁,这份工业基因仍在金湖扎了根。如今,金湖近百家石油机械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63%,2024年产业产值达46.2亿元,产品能覆盖油气勘探全流程。

从“散装”拼图到工业强县,金湖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证明:多元不是“乱”,而是活力的源泉;敢闯不是“冒失”,而是发展的密码。这座藏在苏北的县城,还在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精彩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诚

标签:
责编: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