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作为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承载着困难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淮安区河下街道以守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福祉为导向,围绕“精准识别、高效帮扶、全面覆盖”目标,通过机制革新、网络织密、服务升级、宣传赋能,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深度转型,为基层民生治理注入温暖动能。
破局“发现难”,建机制,早识民需。聚焦困难群众“发现难”痛点,街道率先建立主动发现机制。针对部分群体因信息阻隔、行动受限、认知不足等原因难以自主申请救助的现实困境,街道打破传统“人找政策”模式,构建 “政策找人”新路径,将早发现、早介入作为精准救助的前置环节,确保特殊群体需求第一时间被感知、被回应,切实破解申请能力不足群体的救助难题。
织密“排查网”,聚合力,不漏一户。为实现救助资源精准触达,街道搭建多层次主动发现网络。线下以网格为治理单元,激活村级党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常态化开展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排查工作;针对因病、因学、因残等致困情形建立动态档案;线上打通民政、教育、医疗、住建等部门数据壁垒,依托自主研发的“幸福河下” APP 与社会救助热线,构建“部门协同、政社联动、群众参与”的立体化排查体系,让潜在救助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升级“帮扶策”,分阶段,精准赋能。在帮扶服务层面,街道创新“三阶段推进”精准救助模式。前期通过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救助对象精准画像,杜绝“错保”“漏保”;中期实行“一户一策”,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提供差异化帮扶,如为因病致困家庭叠加医疗与临时救助,为因学致贫家庭衔接教育救助与助学贷款;后期推动“物质 + 服务”升级,整合资源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同步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助力救助对象从“被动受助”向“自立自强”转变。
拓宽“宣传路”,多载体,政策惠民。为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街道开展立体化宣传。线上依托居民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读,线下通过社区宣传栏、咨询窗口、专题宣讲会等载体普及社会救助政策知识;工作人员还上门发放 6 类救助手册 2000 余份,举办宣讲会 4 场,让政策内容可知、可感、可及。
民生保障无终点,淮安区河下街道将持续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更暖服务优化救助体系,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应助尽助、应救尽救”,为困难群体撑起坚实的民生“保护伞”。(杨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