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讯(记者华诚)白露后的沧州吴桥,天高气爽,全县上下热闹非凡。9月28日至10月8日,这里将举办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知名媒体记者与各大旅行社纷纷提前抵达,开启探营与踩线,抢先感受”杂技之乡”的独特魅力与盛会筹备的火热节奏。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内张灯结彩,红灯高悬,工作人员步履匆匆,脸上难掩喜悦与期待。这一以吴桥命名、自1987年创办、每两年一届的杂技盛会,今年首次“回归”命名地,在当地人心中,这不仅是一场国际赛事,更属于30万吴桥人的盛大节日。作为中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性杂技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与未来国际杂技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其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地位不言而喻。
清晨8 点刚过,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门前已聚集不少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大家手持相机、摄像机与自拍杆,目光紧紧锁定景区入口,满心期待着开城仪式的开启。
景区内,杂技老艺人比往日更加投入,拿出看家本领备战盛会。吴桥杂技以“惊、险、奇、绝、妙”五大特色享誉国内外,此次盛会更是汇聚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顶尖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鬼手”王保合,擅长《三仙归洞》《软功缩骨》《吃针引线》等手彩戏法,其手法快如闪电,被誉为“中华一绝”,当年央视录制节目时,多台摄像机同步聚焦,仍未能破解他技艺中的奥妙,他因此被尊为“江湖八大怪”之首。如今,因年岁渐高,王保合已将他的“鬼手居”表演重任交给儿子王立刚,让这门绝技代代相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印怀,艺名“皮包骨”,常自嘲“李傻子”,身怀惊人绝技。他精通内气功表演,吞钢球、吃宝剑等节目令人叹为观止,独门绝技“眼里扎出骨针”更是堪称一绝——两根骨针从鼻孔进入,最终从眼睛中取出,每一次表演都让观众屏息凝神。

李印怀的儿子李亮,继承父业且青出于蓝,凭借高超技艺赢得“怪腿李”的美誉。他擅长轻气功表演 “上刀山”。18 米高的刀山上,17 把闸刀刀刃向上、寒光闪闪,李亮能赤脚快速攀爬,还在刀山顶端表演各类高难度技巧,惊险场面引得现场掌声与惊呼不断。

“吹破天”何书森出身于五代吹奏世家,将唢呐与杂技完美融合,练就了精湛的杂技唢呐表演技艺。他的代表节目《球技唢呐》《顶技唢呐》《口吃香烟鼻奏唢呐》独具特色,再配上幽默诙谐的语言与机智灵活的现场互动,让 “吹破天” 的名号名副其实,每次表演都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如今的吴桥,早已摆脱了仅靠“走码头”谋发展的传统模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除了在杂技大世界景区观赏经典表演,“江湖上那些传说”也通过守正创新,搬进了现代化的 “江湖大剧场”。据透露,本届杂技节上,传统杂技与现代艺术将碰撞出亮眼火花。
经典魔术“大变活人”升级为 “一人进、八人出”,还搭配 “铡刀断身” 的惊险设计,让观众全程屏息;“仙女散花” 等传统魔术与特色孔雀舞相融合,既保留杂技的“刚”,又增添舞蹈的“柔”,尽显“刚柔并济”的美感;“空中飞人”“绸子飞”等节目则借助现代灯光与音效技术,打造出沉浸式视觉盛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
江湖文化城精心打造的“九月庙会”也同步粉墨登场。城内,各类非遗传承人身着特色古典服饰,口中说着流利的“春典”(江湖行话)与 “锣歌”,生动演绎出当年杂技艺人闯荡江湖、打把式卖艺的场景,将吴桥传统杂技的奇招绝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仿佛穿越回旧时的江湖市集。

值得期待的是,位于大运河畔江湖大剧院北侧的“吴桥杂技博物馆” 拔地而起。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为博物馆题写馆名,馆内一期展呈工作已全部就绪,将于杂技节开节当天正式迎客。博物馆通过还原“跑码头”的历史场景,展示珍贵的文物与史料,让观众不仅能“看杂技”,更能“懂杂技”,读懂杂技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吴桥杂技从“跑江湖”到“舞台表演” 再升级为“文化体验”。这座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杂技文化主题博物馆,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吴桥、了解“杂技之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