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绿沿河堤蜿蜒,田埂间、村落里,服务的足迹深深镌刻在乡土之上。在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淮阴分局南陈集中心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通过一项项扎根基层、惠及民生的实践落地生根。该所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破难题、以实干显担当,在苏北大地上勾勒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

生态修复的战场,就是基层党组织践行初心的阵地。在淮阴区马头镇二河西堤,南陈集中心所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双手播绿的实际行动,让 “两山” 理念在泥土中扎根。活动现场,党员带头挥锹培土、扶正树苗、压实新土,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充分彰显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主心骨” 与 “领头雁” 作用。而在 20 公里外的孙庄村,一场系统性生态升级同样火热推进。
该所党支部牵头实施 2024 年度书记项目 ——“打造水岸慢村、悠然孙庄”,从细节处为乡村 “焕新颜”:650 米中心景观道栽下银杏,如今已初成林荫长廊;宅间闲置空地补种乡土果树与四季花草,家家户户门前皆是 “小花园”;10 亩废弃村塘改造成湿地公园,生态岸线与清澈水体相映成趣。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通过闲置宅基地复绿、现有道路优化等方式,实现 “零占耕地增绿景” 的目标。“过去总羡慕城里的公园,现在家门口就是风景!” 孙庄村村民的真切感叹,成为生态惠民最生动的注脚。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这一认知深深融入南陈集中心所的工作基因。该所将省自然资源厅党组的殷切期望,转化为“见信力行”的实际行动,以多元创新机制为抓手,守住耕地保护的 “生命线”。面对重大项目落地的用地需求,该所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创新推出 “基层专班 + 项目管家” 机制。
以邦蚁智能清洁机器人等亿元项目为例,专班全程跟进、管家精准对接,提供 “周全、周到、周密” 的保姆式服务 —— 全年开展12次专题汇报,详解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 “多规合一” 技术支撑,精准匹配项目用地需求。最终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底线。
在耕地保护的 “硬骨头” 面前,该所拿出 “铁腕” 决心:2024年完成6个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128 亩;针对违法用地问题,仅用 1 个月就完成 82 亩土地的复耕复绿。同时,织密动态巡查 “防护网”,将巡查范围覆盖辖区两镇 42 个村,月均巡查 8 次以上,全年有效制止新增违法用地 7 起,真正将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双庄村 “断头路” 曾是村民出行的 “堵点”,也是民生服务的 “痛点”。该所创新采用 “并联推进” 机制:一方面优化道路线型,避开基本农田;另一方面运用耕地 “进出平衡” 政策,通过补充耕地确保总量不减、质量不降。最终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成功打通民生 “最后一公里”。此外,专班成员坚持 “脚底沾泥”,下沉各行政村现场办公,累计精准解答群众疑问23 件次,让政策温度直抵田间地头。
“两山” 理念的最终落点,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南陈集中心所将服务窗口前移,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让绿色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 “加速器”。
国有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该所迅速开启“高效协同”模式:前端对接企业与群众,严格审核材料;横向联动相关部门,畅通审批渠道;后端开展现场踏勘定界,夯实确权基础。通过全流程优化,确保国有资产 “能发尽发”,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自然资源 “新活力”。
孙庄、林圩村曾面临公墓用地紧张、散埋乱葬的问题 。该所主动靠前,一方面高效推进公墓用地拨用审批,另一方面下沉一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协同打通审批 “堵点”。不仅解决了群众的 “忧心事”,规范了殡葬秩序,更从源头上保护了耕地,推动乡村文明新风尚落地。
在 “农房一体” 发证工作中,部分群众遇到地类争议问题。该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辖区 6 户群众逐一完成询问笔录、实地调查核实等关键环节,依法依规完成宅基地地类勘误,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宅基地审批源头管理:仅 2024年上半年 ,就配合乡镇审核办理宅基地翻建、扩建申请 50 余宗,通过现场踏勘、坐标比对精准确定建房范围,既符合规划要求,又充分满足农户合理建房需求。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更有力量。” 这是南陈集中心所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更是他们践行 “两山” 理念的生动写照。从党旗飘扬的植树现场,到攻坚克难的耕地保护一线,再到纾解民忧的服务窗口,该所以 “基层专班” 机制为依托,用创新智慧、务实作风与为民情怀,在19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书写着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未来,南陈集中心所将继续深耕基层一线,让党旗在绿色发展、资源守护、服务民生的征程上高高飘扬,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新画卷,贡献坚实的基层自然资源力量。(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