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丨高春英:让每朵花都有慢慢绽放的机会
2025-09-11 10:20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1

编者按:日前,“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正式揭晓,10位教师上榜。他们以赤诚扎根三尺讲台、以奉献赋能学生成长,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动人篇章,照亮无数学子的逐梦之路。即日起,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共同推出“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系列报道,生动展现新时代江苏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个人简介

高春英,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她三十一年如一日,提炼出培智教育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生存及生活教育”研究,让特殊孩子在触摸、体验中成长,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她积极推动融合教育,坚持站在送教上门的第一线,开展全县普查、调研,确定送教对象,组织送教团队,研究送教内容和方法,为智障孩子家庭量身定制“幸福课堂”。近年来,高春英先后入选“江苏好人”榜,获评淮安市敬业奉献模范等。

清晨,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走廊还浸在春末的微凉里,高春英老师已经站在培智一班的门口。她手里攥着一张略显褶皱的点名册,封面上写着歪歪扭扭的三个字“老师好”——那是文文最喜欢写的字。指尖抚过这三个字时,她嘴角的弧度轻轻扬起来,像檐角挂着的晨露,透亮又温和。

教室里的“守望者”:用耐心静待花开

“孩子们,上课啦!”推开教室门的一瞬间,阳光从窗格漏进来,轻轻落在高春英的发梢。教室里,几个孩子有的掰着手指出神,有的望着窗外的麻雀发呆,只有杨杨把脸深深埋在臂弯里,身体不安地扭动着。杨杨是一名先天性发育迟缓的孩子,几乎不说话。高春英走过去,蹲在他身边,一如既往地喊道:“杨杨。”没有回应。自杨杨入学,高春英每天无数声地喊他的名字,“带”他说话,期待在某一个瞬间能够等到他的回应,这一等就是三个月。

高春英明白,做特教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方法、有理念,让他们掌握独立生存的能力。她教孤独症孩子认识五官,天天把孩子的手贴在自己脸上,一遍遍地说:“看,这是眼睛,老师会用眼睛笑哦”;教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系鞋带,她把鞋带染成红绿两色,自编口诀“小红钻山洞,小绿跟上来”,一个动作反复教上几个月。有年轻老师忍不住问她:“高老师,这样是不是太慢了?”她总是笑着指向窗台那盆多肉,说:“你看它们,一天只长一点点,最后不也长成了很好看的样子吗?”

高春英常说自己是“大蜗牛”,孩子们是“小蜗牛”,漫步在特教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用爱心与耐心,让“等待”有了温度,让“花开”有了回响。

 

菜园中的课堂:教育是摸得着的温度

高春英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20多年前的她蹲在菜地中,手举一个西红柿,身旁的孩子正好奇地凑近嗅闻。照片背面有一行娟秀的字迹:“教育不是讲,是带着他们摸得到。”

在多年的培智教学中,高春英发现课本上的“蔬菜”对孩子们而言只是模糊的图画。于是,她把课堂搬进菜园:教“黄瓜”时,她让孩子触摸扎手的毛刺,嗅闻清爽的香气,再咬一口品尝清甜的味道;教“茄子”,就一起数紫皮上的星星斑点。她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他们也许记不住文字,但能记住手感、味道和声音。”她将这些实践提炼成生活化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为了让孩子真正“立得住”,高春英深入探索“生存与生活教育”:康康学不会握笔,她就把筷子绑在他手上,从夹豆子练起;阅阅害怕陌生人,她就带他在校园里捡树叶,从“向树问好”到“向保安爷爷说谢谢”,这一步,他们走了半年。

2018年春天,已经毕业的坤坤回校看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红布包。层层打开,包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纸币。“高老师,这是我在仪表厂的第一笔工资。以前您教我‘穿珠子’,现在我穿得最快。”高春英握着他粗糙的手指,那上面的老茧,仿佛一枚枚无声的勋章。

送教路上的微光:把“盼头”带进家门

2016年,学校启动送教上门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高春英跑遍全县进行普查调研,确定送教对象,组建团队,设计内容与方法。这些孩子散居各个乡镇,情况千差万别,所需要的教育帮扶也各不相同。

13岁的小昱是她的一名送教学生,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从2018年开始,高春英每个月至少送教上门两次。小昱从最开始只能坐在床上,到现在可以在旁人的搀扶下走到屋外,整个人有了明显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第一次送教上门,高春英只是将触觉球轻轻塞进小昱手中,带着她的手指慢慢转动:“小昱你看,这球转起来多好看。”第二次,她带来“捏捏乐”小鸭,一捏一响,终于逗得小昱笑出了声。第三次,高春英带来了助行器。她和另一位老师一起扶起小昱,帮她一步步“走”出家门。对常年困在家里的小昱来说,屋外这短短几十米的小路,是她与外界难得的接触。而对这个冷清的家来说,两位上门送教的老师,送来的不只是陪伴,更是希望。为残障家庭的孩子带来欢乐,成了高春英不断前行的动力。

十年来,她坚守送教一线,带领同事们一起把“课堂”搬进了40个重度残障孩子的家中,有8个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走出家门,先后走进特校大门。

高春英说:“送教不是送课,是送一份‘走出去’的盼头。”这份盼头,就像在黑夜里点燃的一盏小灯,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一个家庭的前路。

不知不觉,31年的特教时光悄悄溜走,已经50岁的高春英还常被孩子们喊作“高姐姐”。她也总笑着说,跟这些“小蜗牛”待久了,自己的思维好像也慢了下来,不再急着要“成绩”,不再盼着快成长。她习惯了慢慢走、慢慢看,陪着孩子们一寸一寸地丈量时光。特教之路缓慢而修远,她的身后,是一串串带着温度的脚印和无数朵慢慢绽放的花。

标签:
责编: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