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链激活 “低效用地治理” 一池清水
2025-09-08 08:13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近日,位于淮安的卓锐思创芯片项目一期投资10 亿元,将打造15 条半导体芯片封测线及加速寿命测试线。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封测产能将超过9 亿颗半导体芯片,预计实现年开票销售10亿元、亩均税收150 万元。据了解,该项目用地的 “新生”,正是淮安盘活低效用地出成效的生动印证。卓锐思芯片封装测试项目总投资约 20 亿元,其所在地块原为 3 宗零散用地,面积约 57 亩,亩均税收仅 2 万元,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为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淮安市对这 3 宗地块进行空间整合优化,同时通过规划调整、优化建筑退让红线等方式增加产业用地面积,最终形成 60 亩集中连片的工业用地。近年来,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市委提出的 “空间要素足不足” 问题找答案、出对策,坚持系统规划、精细管理,不断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通过构建红色党建链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赋能,有效缓解产业用地压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激活 “低效用地治理” 新引擎。

聚焦目标抓统筹,建强红色责任链。该局充分发挥党委管大局、把方向、保落实的作用,构建集中统一的领导体系。构建推进工作体系:建立市领导领办督办工作机制,由市级层面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堵点问题;搭建 “1+N” 组织推进体系,由市局党委书记直接负责,各级党组织协同开展 “要素保障突破行动”,职能处室点对点帮办,形成上下协调联动、职责分工明确的良好工作格局。丰富联动工作形式:建立 “月例会” 制度,每月听取工作进展情况并会办重难点事项;深化 “三联三真”“为发展担当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 等主题活动,开展 “耕地保护进万村”“自然科普进校园” 等专题宣传;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企业、群众开展低效用地治理微调研,现场研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结合发展实际制定免责事项白名单,为基层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出台《工业用地收购补偿管理办法》,推动收购工作透明化、规范化开展。

聚焦难点求突破,建强红色发展链。该局围绕淮安高质量发展需求,精准发力破解低效用地治理难题。全面摸排明底数:依托全市国土空间规划 “三级三类” 体系架构,深化工业用地相关规划编制管理,按照四种类型全面摸排低效用地,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每年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低效闲置用地矢量库。分类施策重质效: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施策,根据项目主体类型 “一企一策”“一地一策” 制定盘活方案;根据治理主体类型,采取政府主导收购、企业主导转型升级等方式,实行连片收储、整体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整合存量拓空间:大力整合存量用地,要求各县区每年分别储备 1 个以上 500 亩以上集中连片用地,形成 5-10 个可承载亿元项目的用地方案,充分保障了库比森轮胎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聚焦效能立机制,建红色监管链。该局注重 “治理” 与 “招商” 并重,通过健全机制推动低效用地治理提质增效。把好项目准入关: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配套实施意见》《淮安市产业发展投资监管协议》等文件,建立事前研判、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全链条部门联动机制,合法合规设置项目退出机制,推动项目入园、出园规范化、制度化。把好空间腾退关:大力推进 “散乱污低” 企业和 “厂中厂” 专项整治,腾退大量入库污染物总量和能耗指标,促进产业生态转型;推动旧厂区环境整治提升和新上项目设计优化,加快都市型园区建设。把好考核质效关:科学制定评价体系,每年结合属地发展实际开展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和产业园区综合评估,动态调整低效闲置用地矢量库,以用地质效提升带动产业园综合质效提升。

2024 年以来,全市已整理利用各类存量土地 8.53 万亩,超过前 3 年总和,其中产业园区整理利用存量工业土地 2.79 万亩;新编制 500 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 25 个,初步实现了 “空间潜力更足、产业用地更多、用地效率更高” 的良性提升。相关工作经验多次获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领导批示肯定,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简报》专题介绍其典型做法,该局还在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相关工作获省级媒体关注并作典型报道。(蔡大成 徐春黎)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