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老纪,最近以“老顽童” 的身份混进了少年队 —— 套上宽袍大袖的汉服,扣上顶古色古香的官帽,手里摇着把纸扇,时而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那架势,还以为哪位古代官员穿越过来,要 “现场办公” 呢。可一开口,带着金湖味儿的普通话,瞬间破功成隔壁大哥拉家常,逗得人直乐。

老纪全名纪执磊,是金湖本土人。他的人生轨迹可以从1988 年说起。那时他还是金沟镇文化站的办事员,一脚踏入基层文化宣传领域,这一干,就是近 40 年。如今的他早已过了半百,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偏不安分 —— 那颗为家乡奔走的心,始终滚烫。
曾经的宣传战线 “老兵”,看不得自媒体上有些人为博流量传播负面信息,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能让杂音盖过正能量!” 他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化身 “老纪”,一头扎进自媒体赛道,要为家乡好好发声。
2022 年,55岁的老纪终于发布了他人生的第一条自媒体视频。和年轻人比,精力、学习能力都不占优,他想办法挤时间。别人周末钓鱼、“掼蛋”,他扛着三脚架在太阳底下 “自说自话”—— 对着镜头讲错词是常事,有时一条视频拍得汗流浃背,回看发现镜头只拍着个后脑勺,气得直拍大腿。好在他轴,从最初的 “浏览量个位数,点赞全靠亲戚”,硬生生熬成 “单条视频 20 万 +,评论区全是‘纪叔说得对’”。累计发布 300 多条视频,内容全是金湖的故事,总浏览量已超500 万人次。他熬成了金湖街头巷尾都认得出的 “流量老纪”。
“老纪” 是位敏锐的观察者。他说,金湖的发展藏在一座座桥里,一桥飞架南北,一桥连通东西,“架桥就是铺路,思路决定出路”。这话被他用带着金湖味儿的普通话讲出来,不像宣讲,倒像隔壁大哥拉家常,听着亲切,还特在理。
老纪是百姓的代言人。视频里的内容,全是当地百姓的衣食住行。从菜市场的物价波动,到小区门口的道路维修;从医保政策落地的细微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点滴变化。他以 “小人物” 的视角解读政策,替大家说痛点、戳堵点。因为心无私念,所以胆肥敢说敢做,还真凭着这份较真,推动解决了不少百姓的难题。
金湖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需要有人不断深耕本地文旅宣传。老纪三年前转身成了金湖国尧旅行社负责人,拿起导游旗,一头扎进家乡的历史长河:挖掘金湖的老故事、寻访本土名人足迹、推介景区风光,让更多人知道金湖的美,成了他新的使命。
特别要说的是别人做视频是 “团队作战,分工明确”,他是 “一个人干成了一支队伍”。自己举着自拍杆找角度,拍虚了重拍;台词卡壳了,对着空气练十遍;晚上剪辑到眼冒金星,其中的辛苦,只有他指尖的老茧和眼底的红血丝知道。
别看他快到退休年纪,老纪 “跨界” 能力惊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金湖县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县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 这些身份背后,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和担当。


今年夏天,得知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正在做 “汉服 + 地标 +” 文旅研学活动,老纪又动了心思。“用汉服做载体,既能讲传统文化,又能融地方特色,还能吸引年轻人!” 他顶着烈日找话题、拍素材,换上汉服站在金湖的地标前,讲起这片土地上的 “中国故事”。和孩子们同台互动时,“纪叔” 浑身是劲儿,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

老纪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金湖的故事,也正被他讲给更多人听。(华诚 张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