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在金湖县人民医院消化科的病房里,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病床之间:她脚步轻快却沉稳,眼神专注而温暖,17年如一日地用专业守护生命,用真心贴近患者。她就是主管护师吴小燕 —— 患者口中的“贴心人”,同事眼中的“定心丸”,更是用六千多个日夜诠释 “南丁格尔精神”与党员初心的临床一线实践者。

危情时刻:她是捕捉微光的“生命雷达”
消化科病房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安危时刻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这类患者易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早期识别征兆,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监护仪的数字会说话,但患者身体的‘无声语言’更得读懂。”这是吴小燕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2 年深秋的一个夜班,吴小燕巡视新入院的肝硬化患者时,敏锐地注意到对方眉头微蹙、呼吸略快,面色比入院时更显晦暗。“您感觉哪里不舒服?” 她轻声询问,患者一句“有点心慌、发冷”让她立刻警觉起来。俯身检查时,她发现床单上一小片暗红湿渍 —— 这是缓慢出血的信号!

没有丝毫迟疑,吴小燕一边联系值班医生,一边迅速为患者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加急开具血常规、血型检查单并协调配血。检查结果很快传来:患者血红蛋白正在快速下降。正是这“火眼金睛”般的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置,为医生实施止血、扩容治疗赢得了黄金时间,成功避免了患者出现大呕血、休克等危急情况。事后,患者家属握着她的手反复道谢,医生也称赞她 “把好了生命守护的第一关”。
临床一线:她是较真细节的“守护标杆”
“我看看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到位。”这句朴实的话,是吴小燕17年护理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她看来,护理工作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康复甚至生命安全。

2023 年冬季的一天,临近下班,吴小燕像往常一样最后一次巡视病房,发现一位次日要做肠镜检查的患者正在偷偷吃东西。“肠镜检查前禁食是为了保证视野清晰,避免操作时出现风险,您可不能大意啊!” 她立刻上前劝阻,耐心解释禁食的重要性。细问之下才知道,患者是因为低血糖犯了,头晕心慌才忍不住进食。
吴小燕当即给患者测血糖,结果显示仅3.2mmol/L。她迅速联系值班医生,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推注葡萄糖,直到患者头晕症状缓解。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她没有简单 “按规定办事”,而是在护士长指导下,连夜为患者调整了肠镜检查前的准备方案,制定了防低血糖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增加血糖监测频次,准备适量含糖饮品在特定时段服用,确保既不影响检查,又能稳定患者身体状态。第二天,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康复后特意找到吴小燕致谢:“多亏了你心细,不然我这检查真不知道要出什么岔子!”
这种既坚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专业态度,让吴小燕成为科室里公认的“标杆”,年轻护士们总说:“跟着吴姐学,心里踏实。”
患者床前:她是传递温暖的“心灵治愈师”
“护理不只是扎针、换药,更要走进患者心里。” 吴小燕常说。在她的护理词典里,“五个主动” 是不变的准则:主动倾听、主动观察、主动帮助、主动询问、主动关怀。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像暖流一样温暖着无数患者的心。

有位长期便秘导致肛周破溃的老大爷,因家人照料困难,住院期间情绪低落,常常对着墙壁发呆。作为责任组长的吴小燕得知后,每天除了常规护理,总会多花半小时陪老人聊天,一边帮他做肛周护理、指导排便训练,一边给老人讲些轻松的家常,缓解他的焦虑。她还手把手教家属护理技巧,比如如何清洁创面、如何调整饮食促进排便。
几天后,老人的症状明显好转,脸上也有了笑容。出院时,家属特地送来一面写着 “精心护理暖人心,医德高尚传美名” 的锦旗,握着吴小燕的手说:“吴护士,您不仅治好了老人的病,更解开了我们全家的心病啊!”
这样的故事,在吴小燕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病人来医院,最怕的是孤独和无助。一个微笑、一句‘有我在’,有时比药还管用。”她说。
十七载春秋流转,吴小燕的脚步从没有离开过病房,双手从没有停下过忙碌,真心从没有减少过温度。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打针、巡视、安抚的日复一日里,把“患者至上”刻进了职业生涯的每一页;她没有聚光灯下的荣光,却用党员的初心和护士的使命,成了患者最信赖的“依靠”。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护士该做的事。”但正是这“该做的事”,被她用 17 年的坚守做成了“了不起的事”—— 用爱守护生命,以心践行使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不凡担当。(巫跃文 范晓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