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当清晨的阳光探进金湖县人民医院肾内科病房,一个纤瘦的白大褂身影已穿梭在病床间。胸前的党徽蹭着听诊器微微发亮,内科党支部书记、肾内科主任医师王云霞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 这是她从医21年里,再寻常不过的晨间画面。作为有23年党龄的党员,她总说:“党员和医生,俩身份,就该担两份责任。”

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夏天的誓言,成了王云霞行医路上的“指南针”。从徐州医学院毕业扎根临床,到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修,再到拿下硕士学位、评上主任医师,她每前进一步,都带着党员那股不服输的拼劲。

2019年接过内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她更把党建和看病这件事拧成了一股绳。“党员就得带头干实事。” 她常这么说,也这么做。工作之余,她领着支部党员开展“健康惠民党旗红”义诊,世界肾脏日去社区讲科普,重阳节往敬老院跑着给老人体检,进企业教急救知识…… 她的身影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支部墙上“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也越擦越亮。
一双妙手 一生求索
肾内科的患者常说:“王医生查房,时间总比别人长。”这“长”,藏着她对医术的较真,更藏着对病人的上心。

2023年8月,一位 68 岁的老人全身肿得厉害,说自己以前做过甲状腺结节手术,肯定是甲减加重了。王云霞摸了摸老人的浮肿部位,又仔细看了检查单,觉得不对劲:“这症状和典型甲减不一样,得住院再查查。” 她耐着性子劝了半天,老人终于同意住院。
果然,检查结果出来:甲状腺问题不重,蛋白尿却高得吓人。王云霞又反复跟家属讲病情,赢得信任后,顺利做了肾穿刺。一周后,病理报告出来 ——“肾小球足细胞病”。她照着最新的诊疗指南,一点点调药,盯着随访。到年底,老人的浮肿消了,蛋白尿也完全正常了,一家人提着水果来道谢,笑得合不拢嘴。
为了把病看得更准,王云霞像个“永动机”似的学新技术。2013年去中大医院进修,把动静脉内瘘术、肾穿刺这些技术带回科室;后来牵头搞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危重病人身上试双重血浆置换,效果越来越好;2024 年去淮安一院学“弹性学制” 培训,又把超声引导血管成形术这门新本事学了回来。
她不光自己学,还拉着科室同事一起进步。定期组织学最新指南,分享技术进展,连实验室的灯也常亮到深夜。2024年5月,她写的糖尿病肾病治疗研究论文登上了国际期刊《Journal of Diabetes》,“搞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是为了给病人多一个办法。”她总这么说。
一片冰心 一生守护
肾内科的高危出血患者做透析,堪称“走钢丝”。近两年,为了让这类病人能安全治疗,王云霞带着科室试枸橼酸、阿加曲班这些新抗凝药。她定了条“铁规矩”:谁是第一个用新方案的患者,她就守在透析机旁,盯着血压、调着参数,直到治疗结束才敢松口气。遇着危重病人,她更是寸步不离,家属说:“王医生在,我们就踏实。”

她的这份“较真”,慢慢在科室里传开了。年轻医生开始学着她的样子,查房时记病人爱吃啥、睡眠好不好;新技术用上时,也主动守在病床边;党员示范岗从1个变成 4 个,患者感谢信上的名字,从“王医生” 变成了“肾内科团队”……

45 岁的王云霞,保持着刚上班时的节奏:晨会分析病例,查房时蹲下来听老人说话,手术台上聚精会神。党徽在白大褂上闪着光,就像她常说的:“只要还穿着这身白大褂,就得把病人的事当事,把党员的责任扛到底。”(巫跃文 范晓钰 王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