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金湖非遗:从生活烟火中开出传承繁花
2025-02-03 12:27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1月7日,农历腊八节。“城门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第六次来到金湖,尧帝古城张灯结彩,城联高挂。上联:淮水走金蛇,逐梦争先,春风正助腾骧势;下联:荷香招白鹭,崇尧尚善,福气长酬清朗天。

人们忙于赏联,忙于逛庙会,一位位非遗传承人坚守各自摊位,像陆功勋展示着他迎新春最新创作的“金湖剪纸”作品,他的眼中,满是对这门技艺的深情。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执着守护?金湖非遗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张纸,激起平凡生活“浪花”

87周岁的金湖县文化名人、工艺美术大师、金湖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陆功勋,每逢当地重大文旅、节庆活动,他必出席,身穿中山礼服,或着唐装,手中一把小巧剪刀,精神矍铄,向大家展示一张纸的千种姿态。他出身于教育世家,上世纪80年代初,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接触到了金湖剪纸。

一张普通的纸,一把普通的剪刀,竟能创造出如此惟妙惟肖的艺术,他深受触动。之后深入农家、渔村采风,向民间艺人学习剪纸技艺。他发现,金湖人的生活充满情趣,一张纸也能通过不同造型、色彩、图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民间生活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刺绣花,就是粘贴在鞋头、衣帽、肚兜等服饰上,为刺绣所用的剪纸图案,又称 “花样子”;再如喜庆花,是婚嫁时粘贴或装饰在门窗、墙壁、器物上的剪纸图案,又称 “嫁妆花”;还有礼仪花,过去每逢寿诞、生子、乔迁、开市,亲友馈赠礼物时粘贴在礼品上的剪纸图案;此外还有门彩花,是春节时贴、挂在门楣、窗户、梁头、神龛、灯笼上的刻纸图案;以及祭祀花,是老人归天做斋,用于丧葬、祭祀、宗教仪式中的剪纸图案等。

陆功勋的作品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其剪纸材料取自别人用过的旧挂历,他巧妙依循画面色彩,大胆构思,刀下生辉,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剪纸作品。在《祖国万岁》中,火红的太阳照耀下,天安门霞光万丈,照亮着载歌载舞的人们,一派喜庆热烈的气氛。著名诗人赵恺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剪出的是生活和艺术的哲理”。

退休后,陆功勋担任金湖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除了代课,他还进社区、进学校免费教剪纸,志在千里,不懈推广金湖荷文化品牌。金湖剪纸曾有十一幅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剪纸艺术展览,作品《渔归图》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展览,并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精品集》;金湖剪纸两次参加世界文化历史名城博览会展览,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民间艺术节展览。

一根草,编织美好生活乐趣

金湖人热爱生活,既能凭借一纸旧挂历剪出生活新貌,也能用一根草编出美好生活。

苏北的冬日,寒风凛冽。草却为人们带来温暖与便利。柔软的稻草铺在床下,是经济又实用的 “席梦思”;将草编织得比门框稍宽,往门上一挂,一扇挡风御寒的门帘子便大功告成。所谓“靠山吃山,有草用草”,历史上的金湖众多乡镇,草编的智慧随处可见。有一种用于为米饭保温的“饭焐子”,尤为独特。

在电饭煲尚未普及的过去,农村用柴火灶,县城居民使用液化气,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乡镇人家,大多依赖煤球炉子烧饭。一个炉火,需依次完成煮饭、烧菜,最后边吃边等汤。可烧菜时,先前煮好的饭容易变凉,“饭焐子”应运而生。它由草绳精心绕成圆锥体,底部坚实,顶部有盖,内部填充棉花胎等保暖物。

煮好饭的铝锅放入其中,恰似婴儿被温柔地包裹在襁褓之中,严严实实,有效减缓了热量的散失。待热菜上桌再盛饭,依旧能品尝到热气腾腾的饭菜。若是给编织“饭焐子”的草绳先裹上玉米包壳,再染上色彩、拼出图案,这种“饭焐子”不仅实用,颜值更是大幅提升。

顺着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思路,还有为蹒跚学步孩童烤火所用的“站窝子”。它形似小蛮腰,上下两端仿若倒扣的酒杯,“腰”处是竹制隔板。竹板下放个带火星的火盆,孩子可站在上面玩耍。如此一来,大人既能照看孩子,又能腾出手来做其他事情。

那时,乡下多为土路,冬天下雨化冻,布鞋容易浸湿,胶靴价格又贵。有人就发明了“高台草鞋”,它类似满族格格所穿的高底鞋,鞋底采用轻巧的泡桐板,板下一前一后两根枕木,上面编织着草鞋,能有效起到隔水作用。穿着走路,“高人一等”,步伐摇曳似弱柳扶风,还省鞋子。这些草编物件,无一不体现出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实用至上的智慧。

在金湖,有一位80周岁的草编非遗传承人邱卫萍。小时候的邱卫萍常伴外婆左右,外婆随手扯一根草,便能魔术般地变出一只蚂蚱,这神奇的一幕,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草编的种子。她不断琢磨草编艺术,编织出螳螂、知了等多种栩栩如生的小型草编动物。

时光流转,退休后的邱卫萍来到南京。为哄外孙女开心,她重拾草编。女儿家靠近红山动物园,她带上相机,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动作,并用镜头记录下来。经过无数次改进,她编织出一系列动物造型的草编作品,从家畜到长颈鹿、孔雀等颇具挑战性的动物形象,在她的巧手下一一呈现。

外孙女喜爱看《西游记》,她便决定编织唐僧师徒四人形象。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这组作品终于以草编的独特形式鲜活地展现在大家眼前。看到作品被馈赠给亲朋好友,或是进入市场售卖成功时,她心中便充满获得感。这是对她多年来坚持草编的肯定,更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一幅景,演绎水乡传承大戏

金湖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三湖环绕,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水文化。在这里,非遗与水紧密相连,打排斧便是一项珍贵的非遗技艺。

在过去,船对于金湖当地居民来说,是出行、捞鱼摸虾以及劳作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与生活用品。船有大小之分,但都怕漏水。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尤其在冬季,船就需要被拖上岸进行修缮与保养。往船板缝隙里打麻丝,这可是修船的关键环节,十分仰仗木匠的手艺。把把麻丝填充进船板缝隙,塞缝过程就叫做打排斧。

修船并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多个木匠相互协作,而号子声就是他们协作时的口令。匠人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与默契的配合,将船打造得严丝合缝。待船身再涂上桐油,阴干后下水,麻丝如果受潮会膨胀,便能达到滴水不漏的理想效果。

张应良是金湖县塔集镇甫坝村人,他家祖孙三代皆是水旱木工。自幼受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十四岁的他便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后来又拜本村最负盛名的木匠大师戴辅弼为师。在长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打排斧这门复杂且精妙的技艺。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渔民纷纷上岸,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不再依赖木船。当年打排斧时匠人们喊的号子以及这门独特的手艺,作为珍贵的非遗传承了下来。

通俗来讲,打排斧不仅仅是修造木船时举行的一种生产劳动仪式,更是从运河民俗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艺术。每当修造木船进行到最后一道工序时,匠人们会在木船两边整齐地一字排开,手持斧头打击捻凿,让捻凿敲击船体缝隙,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咚咚”声响。这声响,既充满娱乐性,又极具艺术性,仪式中还蕴含着庆祝完工、感谢协作以及祈福平安等丰富的元素和意味。

如今,73 岁高龄的张应良依旧在演绎着打排斧技艺的独特魅力。每逢重大节日,他会在景区或者舞台上,为游客和市民带来精彩表演。近年来,他收下了三名徒弟,在将这门凝聚着先辈智慧与汗水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华诚)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