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就业 路在何方——基于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情况调查
2024-11-29 11:3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钦工镇位于淮安区北部,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辖22个村居,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5.6万,是全国重点镇。近日,省委驻淮安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在入户调研时发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数量增长,返乡创业就业成为该类群体的重点诉求。为研究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决定选取钦工镇进行深入调研。

哪些人返乡?

从调研到的钦工镇近年来131名返乡人员情况来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特点。在返乡人数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统计显示,2022年之前返乡21人,随后逐年增加。2022年返乡29人,2023年返乡34人,今年的前10个月返乡47人。预计年底前还将迎来大批“返乡潮”。在整体结构上,中年人居多。返乡人员中,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岁以上的共85人,占总人数的65%。具体来看,50-60岁群体最多,占29%;其次是30-40岁和40-50岁群体,分别占25%和24%;30岁以下群体最少,仅13人,占10%。在文化程度上,返乡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返乡人员中,初中及以下102人,高中18人,专科9人、本科仅2人。在行业分布上,返乡之前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调查显示,在131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仅有12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占总人数的9%;从事建筑及相关行业人员64人,占49%;从事餐饮、物流、销售等服务行业31人,占24%;从事制造相关行业15人,占11%;从事个体经营9人,占7%;此外,无固定职业12人,占9%。

为什么返乡?

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规模不断扩大,正在由“进城走他乡”到“创业回家乡”的历史嬗变,广袤的苏北大地返乡创业就业者的身影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从政策导向来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都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充分发挥了乡村“蓄水池”的功能,开始吸纳更多人才建设乡村。比如,淮安区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出台了一揽子创业就业政策。钦工镇不断完善现代经营体系,以生态稻米、秋月梨等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招引涉农龙头企业,多措并举发展订单农业,让返乡人员有事可做。普及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育网络销售平台,推动各类特色农产品飞向“云端”销往各地,让返乡人员生活有盼。

从用工需求来看,受房地产及经济下行影响,建筑业和相关实体经济增长降速,各层级用工市场日趋饱和,用工量大幅缩减。不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感叹,现在外出“务工潮”弱了,当下各行各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回到农村没有房租车贷,不用交物业费停车费,在农村吃得健康,又不用加班,还是回来好。五里庄村返乡农民颜培荣,之前是建筑工地的包工头,长期在苏州、无锡搞城建,他说近三年建筑工地少了许多,许多一线工人没有事做,他的收入也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没办法今年年初只得返乡包地种。

从收支情况来看,返乡人员原有的工资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下,面对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很难有结余。横沟村返乡农民孙贵财,在苏南跑物流运输,他说这几年活干了不少,就是找老板结账时总是推三阻四或是找各种理由扣钱,明显感到钱比以往难挣。也有人感到城市生活压力大,长期与家人分离,高消费、低收入加上没有积蓄,不如返乡照顾老人和家人团聚。

截至目前,131名返乡人员中,除部分在家务农和从事本地建筑装修、送外卖、打零工等行业外,有76人赋闲在家,占58%,有45人希望能安心在家务农,占34.6%。

返乡带来了什么?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传播城市生活模式,促进了农村与城市信息互通,推动农村向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淮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管其兵谈到,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给镇村带来了更多流动资金,他们在创造产值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城镇居民的消费,拉动当地零售业增长,使乡镇消费市场逐步完善,促进区域消费升级。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董正华说,返乡人员很多在外地都是有专长的人,他们利用自身技术和经营理念投身经济发展大局,有利于盘活本地资源,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镇财资办副主任陈思晔认为,返乡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倒逼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加快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入户走访时,不少群众纷纷表示,返乡人员重新回归家庭,增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可以和家人团聚,有利于形成全社会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良好氛围。镇人大主席陈永春指出,淮安区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部分返乡人员由于缺乏充分的职业技能培训,可能面临重新就业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有人认为,返乡人员年龄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长期发展存在消极影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年轻人充实到农村,乡村振兴还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返乡创业就业的难点有哪些?

返乡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他们留下来、过得好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尴尬和困境。

首先,人员结构普遍失衡。返乡人员大部分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就业门槛不高,技能单一,多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中愿意继续从事原行业工作的居多,但所属村镇的企业、工厂较少,同时招工的年龄条件多以35岁以下为主,再就业难度较大。

其次,现有土地严重不足。“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土地流转率高了,现有耕地反而不能满足当下“新农人”的耕种需求。比如,在钦工镇所有返乡人员中,有24户家庭人均耕地保有量低于0.5亩,最少的人均仅有0.2亩。他们中全部流转土地的有60户,部分流转土地的有57户。

第三,创业环境尚未成熟。创业初期,相关部门对经营业主的注册审批,需要准备各项材料,这一流程往往占用很长的时间,这些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很多返乡人员在当地选择零售、批发、餐饮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易饱和,新的创业者经常面临难有盈利而关门倒闭风险。

第四,资金支撑难以为继。大部分创业者的启动资金有限,积蓄不多,完成先期投入的材料购买、办公用地租用等准备工作后,当项目正式开始运营时,资金已所剩无几。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和相关部门对信贷产品的严格管控,导致返乡创业者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如何有效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出台,返乡创业就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复苏、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如何把这部分人力资源用好用足,已成为基层当务之急。

五里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凤鸣说,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要让返乡的人有地可种,必须大力推进土地调整和土地整治复垦,释放土地存量,不断增加高标准农田比例,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确保村集体留有部分土地。也有驻村第一书记认为,要建好用好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就业资源匹配精准度。比如,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应用场景,开发掌上微平台,实行实名制申请,提供直通到人的就业技能“一条龙”培训服务。一些乡镇负责人表示,畅通用工渠道是关键,尤其要抓好重大节日的用工关键期,建议由区级层面牵头,多部门联动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发放留工补贴、招工补助等稳岗资金,有效保障返乡农民工及时返岗就业。

从这几年情况看,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计未来“回乡潮”是一个大概率的趋势。为此建议:

要以加大创业扶持带动就业。完善落实农业补贴、创业补助、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惠农扶持政策,并在操作层面简化流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指导,用实际行动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健全灵活创业保障机制,通过商务引流、资源嫁接、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以创业促就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返乡人员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要以产业发展提升吸纳就业。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苏南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创立劳务品牌,根据用工需求进行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和服务供给,建立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制度,发展“三来一加”项目,推动家门口就业,吸收村内富余劳动力。

要以土地资源盘整保障就业。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盘整好村内的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促进土地资源的均衡利用。在保障各方权益的情况下,缩短土地流转期限,保障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有地可种。

(省委驻淮安区乡村振兴工作队  余灏、彭雷)

标签:
责编: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