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2日常州讯 他们个个本领不凡,各显神通——
有的为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国内首条严寒高速铁路供应关键线材;
有的在超大型船用螺旋桨领域一马当先,成为全球集装箱船制造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
有的为“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开发辅助供电系统,填补国内车下智能电气柜系统的市场空白;
有的化身工业“血脉”的守护者,专治蒸汽管网的“跑冒滴漏”,为节能降耗开出中国“良方”。
日前,2025年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常州经开区14家企业跻身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前三。至此,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获评企业累计已达到37家。
“专”在当下,“强”在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常州经开区持续深耕“专精特新”沃土,推动企业由“铺天盖地”的中小之姿,向“顶天立地”的巨人之势跃迁,夯实了“制造业当家”的底气。本次入选的企业中,有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有深耕产业链的“配套专家”,更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先锋”。它们共同锻造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坚实有力的“腰部力量”,为制造业的宏伟图景筑牢根基。
“前研后造”“缝隙市场”占高地
上午9时,遥观镇宋剑湖光电科技港内,常州市昊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声振控制实验室里,研发团队通过模拟试验极限工况,全力突破产品技术及性能瓶颈。眼前这台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压缩机电机,正是公司近日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实力见证。
“定转子总成是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的‘核心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机的能量转化效率与驾乘体验。”公司副总何海波说,依托在微特电机领域二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成功研发并量产了适配高压平台电池的电动压缩机定转子总成。他特别指出,随着行业向800V(伏特)及以上高电压平台技术快速演进,昊升电机所专注的高压适配定转子总成,其技术价值与市场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从400V到800V乃至更高,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电压每提升一个等级,都是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极限挑战。”何海波说,这意味着对绝缘性能、耐压等级以及高压防护要求呈指数级攀升。
在“高压绝缘”这道技术鸿沟下,多年来,昊升电机苦练“内功”,近3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900余万元,研发强度居行业前列。持续的投入也换来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7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构筑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放眼整个区域,越来越多像昊升电机这样的企业,正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绝对的竞争优势。
同样跻身此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的艾肯(江苏)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深耕蒸汽系统设备制造与热能管理细分领域17年,作为国内蒸汽能源领域唯一实现蒸汽系统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的企业。近年来,艾肯凭借“新材料+智能装备+智控平台”三位一体的独创技术,成功攻克工厂蒸汽管道“跑冒滴漏”的行业难题。该项技术不仅实现了蒸汽的“零泄漏”,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更以仅相当于国际顶尖品牌60%的价格,实现了性能上的完全对标,完成了对进口产品的完美替代。
“小巨人”之“强”,首强在专注。本次入选国家专精特新的14家企业,平均深耕各自领域19.71年。凭借对细分市场的长期坚守,构筑起深厚的行业认知与技术壁垒。
创新是“小巨人”的灵魂。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些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7项。此外,不少企业还积极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逐步从行业的“追随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技术“硬实力”直接转化为市场“强优势”。依托不可替代的产品竞争力,14家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6.96%,平均净利润增长率达72.71%。
资本的青睐进一步印证了“小巨人”的发展潜力。目前,常州三协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协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迅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已成功上市。与此同时,昊升电机等企业也顺利挂牌新三板,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向市场彰显了专注细分赛道所带来的长期价值与广阔成长空间。
协同共创“攥指成拳”破壁垒
江湖之大,高手如云,修炼“独门绝技”,仅凭企业“单打独斗”已越来越难以实现重大突破。面对这一现实,常州经开区持续深化院地合作与院企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同样上榜的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已在高铁接触网线材领域深耕27年,是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近年来,企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多次闯入技术“无人区”。从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到国内首条严寒高速铁路、再到上海轨道明珠线等重大项目,背后都有信承瑞自主产品的身影。
为了推动产学研融合进一步迈向“塔尖”。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樊明武院士工作站在信承瑞正式揭牌,标志着区域协同创新实现从轨道交通到医疗领域的跨越。该工作站将聚焦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瞄准癌症无创精准放疗的国际前沿,开展基于强流回旋加速器的BNCT装备研发,力争在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
独自创新,不如携手共创。常州市中海船舶螺旋桨有限公司同样走在协同创新的道路上。
作为超大型船用螺旋桨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中海船舶系统整合国际顶尖技术资源,融入自主研发体系。目前,公司还在持续推进可调距螺旋桨的国产化研发制造,助推国产船舶动力系统实现高端化与全球化的跃升。
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个、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170家,创新驱动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首位。如同一座金字塔,塔基的厚度与宽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和整座金字塔的强度。区域产业基底不断夯实,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培育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维“哺育”“破土而出”强支撑
潜力巨大的“明日之星”们,在破土而出前,还常需熬过技术攻坚、市场拓荒的“成才关键期”,在此期间,精准的扶持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助力他们穿越成长的迷雾,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其中,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堪称企业茁壮成长的“及时雨”。在相关部门引导与支持下,常州经开区企业拓宽了以知识产权为基础资产的ABS融资新渠道,这也是全国首单机电行业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ABS)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家专精特新企业以60项专利实现1亿元的融资额,在提升企业资产评估价值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综合融资成本。
昊升电机便是受益企业之一,去年通过该ABS项目成功融资930万元。该笔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加速器”。
给资金,更给方法、给路径。“有时候,企业缺的不只是钱,更是方向和信心。”常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石伟杰说,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等关键环节,相关部门积极输送成长“养分”,针对研发投入、专利转化等短板,制定“一企一策”提升方案,助力企业补齐创新短板、突破发展瓶颈。
“如今,‘专精特新’已成为常州经开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核心优势。”常州经开区经发局局长李江表示,紧扣“变大、变高、变强”,下一步,常州经开区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动态企业库,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与要素保障,推动更多后备企业向“小巨人”行列迈进,以优质企业集群引领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