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常州讯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已不再只是家庭的责任,更成为一曲由社会多方共同谱写的温情乐章。今年正值常州经开区全面落实“经品颐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近年来,全区持续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不断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支撑、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格局。
在这里,养老服务的暖意正悄然融入日常——从居家照护的温馨时刻,到医养融合的专业守护;从社区餐桌飘来的饭菜香,到老年学堂里的欢声笑语,多元化的养老场景交织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动图景。
居家“焕新” 住有宜居
10月24日下午,走进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不久前新投用的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内,几位银发长者正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亲身体验各种适老产品。今年75岁的沈宜荷了解了智能监测设备如何使用。“一直想买,但总担心不实用。现在能来线下看看,心里就踏实了。”
“很多老人对‘适老化改造’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江苏英伦美家家居有限公司适老化改造负责人陈维表示,体验中心通过实景展示和亲身体验,成为连接老年人与现代适老产品的重要桥梁。目前,该中心已为近20户老年人家庭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
2020年以来,全区已经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近2000户。今年,常州经开区还将有序推进660户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重点针对卫生间、厨房等事故高发区域,通过“政府补贴+家庭自付”的模式,让更多老年人受益。截至目前,全区本年度适老化改造进度已接近尾声。
适老化改造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居家的“方寸之间”,更精准延伸至户外的“广阔天地”。在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79岁的孙晓明和老伴马裕坡每天都会在平整的步道上散步,两侧安装的扶手为他们提供了贴心的安全保障。“这些扶手很牢固,给我们老年人增加了不少安全感。从家里到室外,现在处处都为我们老年人考虑,住得安心,出门也放心。”孙晓明说。
作为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东方社区除了在公共区域构建安全便捷的步行路网,加强适老化座椅、扶手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外,还积极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新增养老服务设施。在硬件升级的同时,社区通过将智慧康养融入社区生活,引进老年助餐、日间托养等服务,着力打造康养社区“十分钟”便民圈。
“建立体验中心、引入专业企业、完善服务链条,常州经开区的适老化改造正在实现从单纯的产品安装向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费洋介绍,从室内安全到户外便利,从产品适配到服务配套,一张覆盖全域的适老网络正在精心织就,让更多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安全、舒适、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医养结合 专业守护
10月18日早上7点,“家庭医生”陈苏英如约推开88岁居民赵来英的家门。测血压、量血糖,一番熟练操作后,她又细细询问起老人近况。这样的月度随访,陈苏英已为赵来英一家坚持近十年。
赵来英与儿子、儿媳均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早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家庭医生”签约之初,他们就签订了服务协议,陈苏英自此成为这个家庭的“健康管家”。近十年间,即便赵家从楼梯房迁至电梯房,陈苏英的每月随访始终如一。从饮食调理到用药规范,她给予这个家庭无微不至的健康指导。
陈苏英既是常州经开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也是家庭医生潞城团队的队长。考虑到老人腿脚不便,近两年来,陈苏英主动上门为赵来英抽血完成年度健康体检。今年2月,赵来英儿媳王亚琴意外摔伤,后续换药工作也由陈苏英无缝承接。“陈医生比我自己还上心,让我特别安心。”王亚琴的感慨,道出了这份长久陪伴的信任。
赵来英一家的经历是常州经开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超过70支家庭医生团队奔走在社区乡间,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9.54%。
在家庭医生基础上,常州经开区构建了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大力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设立“养老顾问”,并实现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全覆盖,通过设立服务站、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等,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扎实的工作赢得了认可,2024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年度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常州经开区街道护理院同样获评该荣誉称号。
“舌尖”养老 暖心暖胃
热气腾腾的清蒸鲈鱼、软烂入味的红烧肉、温补驱寒的羊肉煲……10月23日中午,常州经开区遥观镇半岛餐厅内菜香四溢,80多种菜肴琳琅满目,老人们边用餐边闲聊,其乐融融。
“我们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专门定制低盐、低脂、软烂的菜品。”店长张学良介绍,该餐厅日均服务老人超过150位,每周菜单都会调整、更新。为兼顾营养与口味,餐厅依托公司营养师团队,挖掘本地传统风味。所有食材由总公司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实现全流程质量把控与溯源。
除了堂食,这里售卖的麻糕、包子等点心也深受欢迎。“点心种类多,用上餐补更划算,吃得放心又实惠。”正在挑选点心的潘良娣老人笑着说。
在半岛餐厅之外,更多的温暖正在不同的空间里生根发芽。
次日临近饭点,潞城老街28号的春晖社区食堂里同样饭香四溢。这处由闲置老厂房改造而成的食堂,如今已成为周边老人的温馨驿站。
“我们每周推出40到50种菜品,手工制作的软糯系列特别受欢迎。”食堂负责人瞿婷婷说。正聊着,一对老夫妻熟门熟路地走进来。工作人员对他们很熟悉:“今年夏天就常来,有时候下午4点也会来,喜欢提前坐在外摆区,边聊天边等营业。”
节日里,食堂更显温情。据悉,重阳节当天,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享用一碗长寿面。中餐和火锅区域,携老人前来用餐的家庭,不仅享受折扣,还获赠重阳糕。
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一餐热饭”,更成为了他们离不开的情感港湾。
在丁堰街道的梧桐花语餐厅,大运河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空间,成为老年人品味运河文化的一处记忆空间。
“菜品很合我们口味。”60多岁的杭洪生笑着说,“上次我在这儿招待四川朋友,餐厅特意加做了几道川菜。吃完,我们沿运河散步,看看工业风景,非常惬意。”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助餐服务站点25家。其中,6家社区食堂提供多样化堂食选择;3家老年助餐点侧重集中供餐;而对于行动不便或喜欢居家用餐的老人,16家派送点灵活机动,贴心打通服务老人的“最后一公里”。
银发“学堂” 潮玩AI
“同学们,请打开‘豆包软件’,试着用一句话生成你心中的画面。”上周二的下午,在常州经开区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来自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正在讲授AI应用课程。70岁的费春兴听得格外认真,他一边回应老师的指令,手指一边在手机屏幕上熟练操作。不一会儿,一幅由AI生成的山水画面便跃然屏上。“老师从不用晦涩术语,只教实用技能,像这样的AI课,我们学得轻松,也很有成就感。”费春兴的这番话,正是学校课程“适老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据常州经开区社区培训学院教研处主任陈啸峰介绍,今年秋学期,学校共开设62门课程、81个班级,教学服务覆盖14个社区,吸引了1837名学员报名。其中,智能技术类课程尤其受欢迎,成为“新宠”。由高校教师量身定制的“AI应用与创作”和“短视频制作”两门新课,因内容前沿、实用性强,一经推出便迅速报满。
除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老年大学的办学触角也不断向基层延伸,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横山桥镇五一村在村里开设了老年大学堂,春季班有太极、古典舞等5门免费课程,秋季班新增八段锦和人文素养课,并将教学点扩展至党群直通站,着力打造“15分钟入学圈”,实现便捷学习。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将为3000人次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专项培训,培养智慧助老教师10名、志愿者100名,为2.6万人次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课程服务。同时,我们还将打造至少1处基层老年教育示范点,让‘文化养老’真正成为银发生活的新常态。”费洋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