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0日常州讯 在常州经开区遥观镇薛墅巷村,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吴氏大宗祠正在加紧修缮,青砖斑驳,木雕精美。这里不仅是吴氏家族传承的根脉,更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者。20世纪初,从这里走出的少女吴玉秀,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短短二十一载生命,书写了一部壮丽诗篇。
“姑奶奶的故事,是我们家族口耳相传的骄傲。”在薛墅巷村村委,吴玉秀的侄孙吴群峰翻开桌上《遥观镇志》与《吴氏族谱》,语气中充满敬意。他指着书上的记载说道,吴玉秀自幼天赋过人,两岁识文断字,四岁已熟读《三字经》《千字文》,“然而命运多舛,吴玉秀六岁时父亲早逝,家境陷入贫寒。幸得姑母怜爱,带她至苏州抚养并供其读书。”吴群峰说,可十六岁那年,姑父母也相继病故,她不得不辍学返回家乡。1939年,17岁的吴玉秀随二姐前往上海谋生,进入针织厂成为一名织袜女工。
那时的上海已经沦陷,织袜女工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日伪统治下工人的苦难生活,让年轻的吴玉秀开始深刻思考家国命运。1940年,在中共地下党员李萍的引导下,她化名“周麟”投身革命。根据党组织安排,吴玉秀负责保管150多本革命理论和文艺书刊。为躲避搜查,她巧妙地将这些书籍藏于房东楼梯夹层,“敌人多次突击,却一无所获。她就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这些革命的火种。”吴群峰说。
在动荡的岁月里,吴玉秀白天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夜晚仍坚持投身革命工作。深夜的车间中,吴玉秀教工友们唱《在松花江上》;凌晨的街巷里,她悄悄散发《三人行》传单。由于表现出色,她先后担任党小组长、东部组织委员、支部副书记等职务。然而在沉重的工作与紧张的战斗中,吴玉秀长期超负荷运转,最终积劳成疾。即便后来患上肺炎,她依然不肯放下工作,直至党组织强行要求她回乡休养。
1942年,吴玉秀带病奔赴苏北根据地。期间,她徒步一个多月,穿越日伪重重封锁,最终抵达阜宁县。在阜东县华成区,时任区联救会秘书的她,走访农户、组织群众,面对敌人的频繁“扫荡”从未退缩。
“家族最痛心的,是她的牺牲。”吴群峰声音低沉。1943年2月21日,吴玉秀在转移途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二十一岁。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批准吴玉秀为革命烈士,市长陈毅亲自接见她的母亲,称赞她“生了一个好女儿”。1986年,吴玉秀英骨由苏北迁回故土,最终安息于横山桥革命烈士陵园,与青山相伴,永受瞻仰。
值得一提的是,吴玉秀的父亲吴炳生亦是辛亥元老,曾留学日本并参与讨袁运动。父女两代人,以不同方式共同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吴群峰坦言,由于吴玉秀从事的是高度保密的地下工作,出于安全和纪律要求,家人对吴玉秀具体的革命经历所知甚少。“家里只知道她出去参加革命了,但具体过程她一直瞒着家人。直到解放后,我们才得知她牺牲的消息。”所幸,《铁血铸魂——盐城抗战百名英烈传》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真实还原了她当年的英勇事迹与坚定信仰。
尽管吴玉秀的许多事迹生前鲜为人知,但她的精神始终被故乡铭记。每年清明,当地中小学生都会来到横山桥烈士陵园献花祭奠,让这簇不灭的火种,继续照亮新一代的初心。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这段历史,更觉和平来之不易。”薛墅巷村党总支书记吴景伟表示,未来吴氏大宗祠将设立吴玉秀等英烈事迹展陈,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水乡,曾有这些先辈曾为理想倾尽所有。
八十年光阴流转,当年的烽火岁月已成历史,但那份信仰与勇气,依然在这片红色土地静静流淌,等待着每一个前来聆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