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火车头永不褪色
2025-09-05 14:1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9月5日常州讯  “今天我将带大家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工厂的那段艰难岁月。”8月20日,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下简称“戚机厂”)的青年员工葛涵鑫站在民国建筑“老三楼”前,动情讲述着抗日战争时那段沉重的历史。他身后墙面上的方形机枪孔依然清晰可见,正对着当年工厂大门的方向。这是戚机厂拍摄“红色故事·青年说”系列视频时的一幕。

如今,“老三楼”已成为江苏省和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它静静矗立,见证着中华儿女从屈辱到自强的岁月变迁。

1937年11月27日,日军的铁蹄踏进戚墅堰,这里一夜之间沦为火海。12月,日军占领戚机厂,并将工厂先后改名为“武进工场”“常州工场”。“老三楼”就是日军占领工厂期间所建。墙面上的方形机枪孔,是日军为防备工人反抗、加强对工人的管制而设置,方圆五里皆处于日军机枪监视之下。工人进厂九十度鞠躬,稍有不慎便遭拳打脚踢,被搜出所谓“公物”者甚至遭遇狼犬撕咬、关押之灾。“朝进鬼门关,如上尖刀山;晚出鬼门关,心惊又胆战……”当年工人传唱的民歌,至今仍刺痛人心。

如今,这座曾布满日军机枪孔的建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公司依托“老三楼”、老机车车间等历史建筑,建成火车文化园,开发“火车”主题工业符号,近年来已接待参观者近5万人次。“原来历史离我们这么近。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抗战,在这里却真实触摸到了那段岁月。”前来研学参观的王同学表示。

压迫从未熄灭工人们心中的火种。早在常州沦陷之前,为了保住中国铁路工业的命脉,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迁徙就已经开始:为躲避战火,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往戚墅堰。工人们自力更生、边建厂边生产,用63节铁路货车将吴淞机厂的设备艰难转移,保存“工业火种”。1937年建成的老机车厂房,以精湛的工艺和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当时中国工业的顽强生命力,朝北安装的采光玻璃避免直射反光,铆接钢结构历经80余年风雨仍基本完好。

从抗战时期的蒸汽机车修理,到如今制造的内燃机车出口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从1937年迁厂后3732平方米的首个新厂房,到如今9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产业基地,戚机厂的四次大规模扩建,始终坚守着工业报国的初心。“这段历史不仅是苦难,更是一种力量,”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袁彩霞表示,“我们将继续用好工业遗产资源,让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芒。”

站在“老三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昔日日军警备队驻地,今日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批又一批青年员工和研学学子在这里感受历史、汲取力量,而戚机厂的故事,仍在这片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不断续写。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