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未来产业“试验场”活力奔涌
2025-08-28 15:1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8月28日常州讯  日前,江苏奥琳斯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两台热压罐平稳运行。罐体内,碳纤维材料在精确控制的高温高压下,正经历着固化处理。“这是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一步,”公司董事长冯锦宇说,“完成后续工艺后,将发往俄罗斯、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国际客户手中。”

这家2018年成立的企业,多年来深耕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已稳定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无论是‘复兴号’家族的新成员CR450,还是前不久亮相、开启中国‘贴地飞行’时代的超导电动磁浮列车,其内外饰件都用上了我们的材料。”冯锦宇的话语中透着自信,“材料是下一代产业竞争的基础,谁能在更轻、更强韧、更耐蚀耐高温的材料上取得突破,谁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面对产业向“高功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及低成本化”发展的趋势,奥琳斯邦的研发步伐持续加快。目前,企业正依托常州经开区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复合材料前沿技术的更多可能性。

奥琳斯邦的实践,正是常州经开区前瞻布局未来潜力产业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创新沃土上,瞄准前沿领域的未来产业“试验场”正加速成形。

走进位于常州经开区东方汽车电子产业园的JEL(常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机械手臂正忙碌地开展重复测试。“我们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高性能真空吸附系统和可靠的系统集成能力。”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借助这一技术,机械手能精准搬运半导体晶圆盒、小型玻璃基板、PLP(片式载体)等精密部件。这些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设备、医疗设备等高端精密工业领域。”

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JEL于2024年落户常州经开区,其也是企业在华的首个制造基地项目,为常州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同样扎根经开区的富晟集团,其微型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在常州经开区汽车智能网联产业链中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从“构想”到“现实”,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多年来,常州经开区坚定不移向高攀升、向新而进,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速迈向智造创新强区。

高能级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常州经开区在集聚信承瑞院士工作站、博瑞省级重点实验室、戚机公司省级创新联合体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基础上,又布局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联创中心等科技平台。

“一方面,赋能存量升级,推动中天钢铁、常宝钢管等重点实验室优化布局,加速传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常州经开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局长薛飞说,另一方面,打造新型引擎,重点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富晟集团新智汽车舱驾一体创新中心、艾肯联创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场景开放+技术验证+产业孵化”的一体化模式;同时,聚焦突破轨道交通领域“卡脖子”技术,常州经开区还积极推动戚机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院士工作站。

“深度孵化”则赋能未来产业蓝图落地。作为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与孵化平台,常州华工智造数字研创园孵化的易制三维科技“3D打印”项目,在完成种子轮融资后,其商业化进程正显著提速。

“硬科技创业往往面临验证周期长、融入供应链难等挑战,”研创园副总经理戚磊介绍道,“为此,园区着力锻造‘深度孵化’能力,为创业团队扮演‘产业红娘’‘需求分析师’甚至‘产品经理’等多重角色。”园区配备了拥有理工博士背景的投资经理,他们兼具深厚的技术理解力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广泛链接外部专家网络,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强力支持。同时,常州经开区在政策扶持、场地供给等关键环节提供了坚实支撑,尤其助力园区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概念验证”阶段——不仅提供技术和人才资源,推动技术成果向样机跨越,更通过组织“需求论证会”,精准锚定市场需求,打通了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目前,该项目成功入选“龙城英才计划”。

平台支撑、产业布局与深度孵化紧密协同,创新生态释放强大效能。截至目前,常州经开区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92家,完成年度目标96%,位居全市前列;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5家;3家企业入选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市首位;3件专利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为历年最多。

“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正滋养未来产业拔节生长,持续把科技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薛飞说。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