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兴农,旅创未来”实践队奔赴溧阳 探寻“鹅鸣茶香”里的共富密码
2025-08-27 20:2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8月27日常州讯  今夏的江苏常州,因“苏超”赛事热度持续攀升,溧阳市借势打出“体育+文旅”组合拳,成为夏日里的“流量焦点”——竹箦镇姜下村“鹅村苏超之夜”推出啤酒畅饮、球衣赠送、锡剧演出、巨幕观赛、花样市集的“五重福利”,天目湖夜公园用无人机大秀为赛事喝彩,常州队首球破门后更向“赵”游客送出景区免票福利……这场“接住流量、转化流量”的实践,不仅点燃了夏日消费热情,更让溧阳“农旅融合促振兴”的特色路径愈发清晰。

8月19日至21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智兴农,旅创未来”实践队奔赴江苏省溧阳市,围绕“区域农产品发展与农旅融合机制”开展专项调研。团队足迹遍布竹箦镇、上兴镇、天目湖镇等地,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农户座谈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挖掘当地以“一只鹅”“一片叶”撬动全产业链升级的创新实践,探寻乡村振兴的“溧阳路径”。

探“鹅村”:“鹅”力全开,绘就产业振兴新图景

8月19日,实践队首站来到竹箦镇下村——这座因“竹箦风鹅”声名远播的“鹅村”,开启产业振兴的探秘之旅。回溯发展脉络,2001年“竹箦风鹅”斩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华第一鹅”,为当地产业发展埋下“金种子”。如今,姜下村依托这一特色品牌与优越地理区位,以“康养、亲子、青春、运动、活力”为定位,打造“生活”特色田园综合体,创新构建“产业+体育+文旅”融合新模式,让“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调研中,队员们先后走进凤鹅生产基地、农产品配送车间、西汤花房与小飞鹅亲子民宿,与企业负责人、乡镇干部展开深度对话,细致挖掘“农+运动”“农旅+研学”等新业态的发展潜力。针对竹箦风鹅产业,团队特别访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访加工车间,完整体验从鹅苗养殖、古法腌制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流程,重点探讨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推广的优化路径。结合专业知识,队员们建议当地进一步塑造“竹箦风鹅”文化IP,规划线上营销平台,为产业宣传与市场拓展打开新空间。

访茶乡:“茶”香四溢,锻造区域品牌硬实力

离开“村”,实践队将目光转向溧阳另一张“农业名片”——天目湖白茶。队员们先后走进日日春庄园、玉枝茶文化中心与茶叶研究所,与企业负责人、溧阳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围坐交流,系统梳理“天目湖白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成长轨迹。

在茶叶种植园区,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场景令人耳目一新:智能监测设备24小时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等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实现精准调控;无人机低空巡田、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让茶园管理既高效又绿色。从制定统一的种植加工标准、严控茶叶品质,到多渠道开展品牌推广、积累市场口碑,“天目湖白茶”凭借清晰的品牌定位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政企协同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团队切实感受到,“天目湖白茶”不仅以醇厚茶香吸引消费者,更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产业链升级,真正实现“茶香四溢、品牌走强”,为溧阳农旅融合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看文旅:“景”融“文”活,激活生态价值新动能

调研第三天,实践队聚焦溧阳文旅融合实践,在天目湖的碧波与南山竹海的苍翠间,探寻“生态资源+文化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走进天目湖山水园,“水景观+休闲”的业态设计处处彰显巧思。澄澈湖面上游船穿梭,休闲驿站临水而建,亲水步道错落分布,让游客既能欣赏湖光山色,又能享受轻松惬意的休憩时光,实现自然景观与休闲体验的深度融合,勾勒出“以水为媒、以景引人”的文旅画卷。

漫步南山竹海,“保护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清脆声与山间清风交织,尽显自然之美;竹文化展馆内的展品、竹艺体验区的互动项目,又将竹历史、竹工艺等文化元素活化呈现,让游客在沉浸式感受生态魅力的同时,深入了解竹文化内涵。队员们通过考察发现,溧阳始终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实现“景融文活、生态兴旺”。

智慧:总结经验,书写青年振兴答卷

调研尾声的总结会上,队员们结合三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提炼出溧阳乡村振兴的三大关键经验:其一,以文旅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让凤鹅、白茶等特色农产品焕发新活力;其二,以文化IP激活乡村价值,让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成为文旅核心吸引力;其三,以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受益,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乡村振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搭建舞台、企业当好主角、农户积极参与的‘大合唱’。”队员们表示,将把“天目湖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政企协同发展机制”“农旅融合新业态培育”等创新做法系统写入实践报告,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溧阳样本”。

“这次调研让我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具象模样’——它是凤鹅加工厂里忙碌的身影,是茶园中运转的智能设备,更是农户脸上藏不住的笑容。”实践队队长吴显承感慨道。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团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用青春智慧为更多乡村绘就“产业兴、品牌强、生态美、农民富”的动人篇章。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