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1日常州讯 近日,《常州市孤独症人群全程支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常州经开区残联携手多部门协同发力,聚焦孤独症人群的筛查诊断、融合康复、托养就业等重点领域,为“星星的孩子”们精心构筑起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支持体系,用爱与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宣教早筛 抢抓黄金期
“如果宝宝18个月还不会指认常见物品,或者24个月仍不会说简单短语,建议及时进行专业评估。”不久前,孤独症筛查宣教活动走进潞城街道潞城社区。
活动现场,儿保医生手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筛查表,一边耐心细致地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内容,一边指导他们填写问卷。一旁的宣传展板前,区残联工作人员向家长发放《孤独症早期识别手册》。新手妈妈王希希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现在才明白社交发育同样重要。”今年以来,像这样的筛查宣教活动已在全区开展了15场,覆盖家长千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家长对孤独症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据常州经开区残联负责人蒋娴介绍,全区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孤独症筛查网络。“我们以各基层医疗机构为初筛点,重点针对8—24月龄儿童开展筛查,这个阶段是发现孤独症早期信号的关键时期。”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0—6岁儿童孤独症初筛1.2万余人次。
为确保筛查质量,常州经开区建立了规范的双向转诊机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旦发现可疑病例,便可通过绿色通道迅速转诊至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或儿童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同时,依托省级信息平台,全区实现了筛查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目前,200余名初筛异常儿童已全部建立档案并完成随访,随访率达到100%。
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常州经开区围绕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筛查评估工具的使用、初筛异常标准等内容,邀请市级专家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定点儿童康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指导。蒋娴表示:“筛查是早期干预的基础环节,我们将继续完善筛查网络,力争实现0—6岁儿童筛查全覆盖。”
融合康复 铺就成长路
“把圈圈套到木棍上。”在常州经开区星悦儿童康复成长中心,5岁的明明正全神贯注地完成康复老师的指令。作为一名“星星的孩子”,曾经,明明只会贴着走廊绕圈,并拒绝任何交流,经过一年半的个训课程,如今他已能参与小组集体活动,并对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做出肢体回应。
更令人欣喜的是,明明现在半天在康复中心训练,半天在芙蓉湖畔幼儿园随班就读。“孩子们会对他释放善意,跟他一起学习、玩耍。我们也会适时开展融合教育活动。”班主任刘玲娟告诉记者,在户外活动中,明明尤其喜欢滑滑梯,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们建立了‘医教结合’的支持体系,让特殊儿童既能获得专业康复,又能融入普通教育环境。”蒋娴介绍,2020年,常州经开区成立了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残联、教育、卫健等多方资源,形成了“统筹—协调—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
目前,全区18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三镇三街道全覆盖,其中9个获评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一中心带一片”的模式,带动周边学校共同提升融合教育水平。常州经开区还成立了融合教育教研指导组,组织融合教育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每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重点解决“随班就读课堂支持”等实际问题。
在专业支持和温暖包容的环境中,全区越来越多的“星星的孩子”正像明明一样,逐步打开心扉,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辅助就业 点亮新希望
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星工坊”,27岁的孤独症青年王某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专注地将彩色珠子串成精美的手工艺品。这里为13名孤独症和心智障碍青年提供系统化的支持服务。“我们划分了明确的功能区域,包括生活技能训练区、职业技能培训区和艺术疗愈空间。”戚墅堰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恽建美介绍。通过对接爱心企业,学员们可以参与包装、贴标等辅助性就业项目,每月获得稳定收入。同时,专业的绘画和音乐疗愈课程,有效促进了学员们的社交能力提升。
“我们已在全区各镇(街道)建立标准化服务网络。”蒋娴说。目前,全区“残疾人之家”和德康驿站实现孤独症人群服务全覆盖。各站点均划分专业的功能区域,通过与第三方社会组织合作等形式,为有需求的孤独症患者提供托养照护等服务。
此外,区残联依托遥观镇剑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创新探索孤独症人群就业新路径。服务站通过直播带岗、针对性技能培训、建立就业跟踪档案等形式,为孤独症患者就业提供持续支持。“我们正在总结试点经验,未来将在更多社区推广这一模式。”蒋娴表示。
孤独症人群的成长与发展,是一场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的温暖征程。常州经开区通过构建全周期关爱体系,为“星星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明灯。未来,全区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让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