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奋力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的“横林样板”
2025-08-14 17:29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8月14日常州讯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横林镇锚定“常州东部桥头堡、经开城市副中心”战略目标,全面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和经开区唯一的市级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为抓手,持续推进高产稳产良田建设、乡村整治示范片区更新,为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提供了“横林样本”。

聚焦“三位一体”,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横林镇作为常州经开区唯一的市级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肩负着探索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路径的重任,遵循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原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立标准、谋思路、拓路径。

顺庄村高标准农田

坚持规划引领,夯实基础。以东农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横林镇现代产业项目)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双蓉村、卫星村等6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紧扣“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的现代化农田格局目标,系统规划精品稻米生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绿色果蔬生产、现代渔业养殖四大功能集聚区,形成要素集约、功能复合、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架构。

坚持量质并重,守正创新。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横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创新运用耕地占补平衡理论,建立“以补定占”动态调节机制,通过“多田套合”综合整治模式,实现永久基本农田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为全省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典型范例。

坚持科技赋能、严管善用,试点开展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集成智慧灌溉、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层面,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构建“冬小麦—春油菜—稻米”轮作体系,针对“荻坂”香米、“林星牌”花椰菜等特色农产品,遵循全产业链管理理论,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升级。

下一步,将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进一步构建“产量稳、质量优、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退拆改管”,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横林镇以人口城镇化与空间治理现代化为双重导向,依据村庄发展定位,通过“退、拆、改、管”分类推进,形成差异化改革路径,有效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价值的同时,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留住乡愁古韵。

双蓉村梦启苑集聚点

“退字破题”,双蓉村梦启苑集聚点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之一,创新“村民自治+自筹资金”机制,通过拆旧建新、易地新建盘活126宗闲置宅基地,探索走出群众自主参与、产权高效活化的制度样本,相关经验入选省级典型案例。

“以管促活”,紧扣“一户一宅”政策落地核心,狄坂村启动“村庄原地翻建”试点,同步推进“一环四片十八景”规划建设,新建环村线路串联全域,细化芦荻蒹葭、河滨汀步、五牧亭、工业记忆等18处特色景点。土地的有效集聚推动了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从零散闲置到规范开发的效能转化,当上“房东”的狄坂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产业项目,实现年增收超百万元。

北邵村“拆字重构”,拆除20余座危房改建为健身广场,同时建设禾风驿站、芙蓉仙子园等11个景观节点,以空间重构推动村庄焕发新生。北湖村“改字活化”,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依托“阳湖八景”的生态基底,修复古今交融的渔耕场景,实现了生态保护、居住条件改善、产业集聚发展的“三生融合”。与此同时,横林镇卫星村、余巷村、顺庄村也各有创新,共同勾勒“一村一策、多元共生”的乡村振兴图景。

善谋“整融赋拓”,擘画共富发展图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横林镇以“党建统领、三生融合”为核心理念,善谋“整、融、赋、拓”四字诀,将农耕活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在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民生保障更加均衡、深化文化产品成果共享上持续发力。

狄坂村仓谷

以“整”强基,筑牢空间治理底盘。狄坂村按“一环四片十八景”实施生态风貌提升,北湖村通过退渔还田重塑“湖田共生”生态本底,余巷、顺庄等村落积极推进“新江南水乡田园”建设,夯实乡村发展的生态基础。

以“融”破界,激活要素流动动能。狄坂村“生态樱桃园+电商直播”开创“樱桃哥”网红助农模式,北湖村串联“万羽种鹅养殖—梨园采摘—农耕体验”等业态,形成“沉浸式农旅+精深加工+文化体验”融合产业链,新打造的顺庄村农耕文化展示中心以“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农耕文明”为核心定位,通过场景化复原与沉浸式体验,全景呈现江南水乡千年农耕脉络。

以“赋”激活,释放内生发展活力。狄坂村立足“荻坂”生态品牌优势,规划打造“村口节点—樱桃园—高标准粮田—谷仓”特色体验线路,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典范片区。卫星村成立全镇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资源、技术、收益共享。

以“拓”开新,构建区域协同格局。借助东农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横林镇现代产业项目)建设,构建“跨村联营、产村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激活“荷印双蓉、稻香庆丰、创智卫星、烟雨顺庄、风舞狄坂、书香余巷”六大村庄品牌矩阵,着力打造“余巷玉米”“荻坂大米”“卫星花菜”“顺庄草莓”“阳湖鹅业”等特色农业集群。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