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发力“首台(套)” 挺起制造“新”脊梁
2025-08-08 17:1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8月8日常州讯  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则是衡量区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晴雨表”。作为科技攻关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些“从01”的创新成果,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引擎。

在苏南制造业版图上,常州经开区以其扎实的产业根基和持续的创新突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拥有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27个、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12个。从支撑重大工程的电力装备到破解环保难题的专用设备,再到领跑行业的轨道交通装备,一批“经开造”正以硬核实力,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技术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位于杭州的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已经持续稳定运行两年,该工程使用的是由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PCS—8100—300兆—64千伏柔性低频输电换频阀”。当年,这套设备不仅为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提供了30万千瓦的灵活电能支撑,更将浙北地区清洁电受入能力提升至120万千瓦。近日,该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三首两新”技术产品首台(套)装备,为全市唯一。

“换频阀就像电网的‘心脏瓣膜’,决定着电能转换的效率与质量。”博瑞电力技术研究中心柔性输电部经理顾志斌谈起“PCS—8100—300兆—64千伏柔性低频输电换频阀”的特性,比喻形象而深刻。传统交流输电在长距离传输中损耗大、效率低,而柔性低频输电技术通过将工频(50赫兹)转换为低频(20赫兹),可降低电流损耗30%以上,显著提升输送能力和距离。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博电力技术团队历经数年攻关:研发电场均匀度控制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绝缘性能与运行可靠性;应用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实现潜在问题的提前预警;更实现大功率器件、高压直流支撑电容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彻底摆脱进口依赖。

截至目前,博瑞电力已累计获得3项省级首台(套)认定、1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认定,产品覆盖特高压、柔性交直流、新能源装备等高端领域,成为行业创新的标杆企业。

技术员熟练地操作设备,伴随着行车的起吊声,焚烧炉排钢架起吊上架、安装就位。在位于遥观镇的光大环保技术装备(常州)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从焚烧炉排钢架进厂到装配、再到上总装架验收合格、装车发货,整条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

无独有偶,光大环保技术装备(常州)有限公司的“高热值固废焚烧水冷炉排炉装备”成功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

“这套装备可处理一般工业固废、高热值生活垃圾、生物质等多种物料,适用热值范围宽达每千克3000—5000千卡,热效率与设备寿命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企业项目负责人介绍,该装备通过多项技术创新,攻克了多源高热值固废焚烧处理的行业难题,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款“中国造”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此前,国内大容量生活垃圾焚烧炉排市场长期被进口设备占据,且这些设备难以适应我国生活垃圾“高水分、高灰分、低热值”的特性。光大环保技术团队针对性研发的多级液压机械式炉排,不仅燃烧更充分,垃圾发电量也更高。

成果领先,凸显转型“风向标”

中车戚墅堰公司总装车间内,7台复兴型FXN5C内燃机车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即将交付客户。这款为国家干线货运量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机车,凭借领先技术获评苏锡常“首台(套)”,截至2025年7月已累计销售49台,运行里程突破400万公里。

“机车装车功率3530千瓦,轴重25吨,设计时速120公里,拥有22项发明专利,排放水平达到EPATier3等级,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公司整车设计师赵宁细数着产品优势,“通过标准化、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智能互联与节能环保的双重突破,与既有车型相比,同等工况下节油效率提升13.3%以上,爬坡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铁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车戚墅堰公司始终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其生产的和谐型内燃机车市场占有率达60%,而复兴型FXN5C的研发,更是企业响应国家铁路装备升级需求的主动作为。从2018年启动研发到2023年取得生产资质,再到如今批量交付,这款机车的成长轨迹,正是“首台(套)”装备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认可的典型路径。

“‘首台(套)’的价值不仅在于‘第一台’,更在于通过持续应用实现迭代升级。”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建华深有感触,“太焦线15台机车上线时,我们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车,收集数据、优化改进,正是这种‘用中学、学中改’的模式,让产品不断成熟,赢得市场信任。”

据规划,未来10年,FXN5C将成为我国货运内燃机车的主力机型,持续领跑行业升级。

新兴领域“建链”、薄弱环节“补链”

“在技术上不断琢磨、不断精进,向极致不断靠拢,这是‘经开制造’十分擅长的事。”常州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滨表示,“首台(套)”的持续涌现,绝非偶然,而是产业生态厚积薄发的必然。区域内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深度融合。

在轨道交通领域,常州经开区已形成从牵引动力到关键部件、从生产制造到维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中车戚墅堰公司、中车戚墅堰所、今创集团等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成为区域产业的“压舱石”。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该区出台《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23—2027年)》,针对性施策:在低空经济、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建链”,抢占发展先机;在轨道交通、智能电机、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链”,强化短板攻坚;支持龙头企业“延链”,加强上下游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让‘经开制造’既有单个产品的‘尖’,更有产业链的‘强’。”李滨表示,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集聚、平台搭建,常州经开区正持续为“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保驾护航,让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常景轩)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