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3日常州讯 最近,戚墅堰轨道交通产业园内越夜越精彩。由常州经开区总工会及各街道工会主导推出的公益性“青年夜校”,正成为常经开青年下班后补充“多巴胺”的热门去处。企业职工们纷纷涌向种类丰富的夜课,提升技能、拓展兴趣。夜校课程由工会联合社区组织协调场地、师资,坚持公益普惠原则。

补充多巴胺,下班去学艺
产业园、人才公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整合资源,处处成为职工学习的便利场所。课程种类丰富多元:有为兴趣买单的声乐、书法、绘画,有为生活添彩的蛋糕烘焙、插花、咖啡、美妆,还有纯粹释放压力的自由搏击……学员构成以青年职工为主,统计显示,超过六成是30—45岁的企业一线职工和技术、管理人员,也不乏临近退休希望重拾兴趣的年长者。
“老师,夏天到了,日常可以准备什么饮品生津止渴?按哪些穴位能舒缓疲劳,按多久合适?”自称“脆皮”打工人的小陈在中医理疗课上听得格外认真,下课还围着老师求教。刚入职常州经开区一家科技型企业的赵平萍从事行政工作,“单位也有培训,但我想更系统学习。看到工会夜校有中医理疗课,果断报名,之前听说太火爆,我都怕选不上。”作为一名宝妈,她希望掌握小儿推拿等实用技能,科学带娃的同时提升自我价值。
中医理疗课常金城老师表示:“课程专门针对上班族常见的颈椎、腰椎等问题设计,力求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在家也能养生保健。”
学员王莉莉的经历则生动体现了夜校带来的双重提升。在咖啡课上,原本是“社恐”的她,因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与同组学员迅速破冰。“跟我一组的小姑娘是个‘社牛’,操作稳定还会指导我,课堂氛围轻松,一下子交上了朋友。”更让她惊喜的是技能的提升。“老师讲的全是干货,怎么选豆子、如何盲品风味,第一堂课就带大家做手冲。”王莉莉认真记录、积极实践,很快掌握了手冲咖啡的基本技巧。“我们单位有咖啡角,我把学到的分享给大家,很多人说,‘小王,你讲话的时候眼睛在发光!’”
从最初的拘谨“社恐”,到自信分享知识、眼中“发光”,王莉莉在技能提升和社交拓展上的变化,是工会夜校成效的生动缩影。
美妆课堂同样人气爆棚,尽管开班晚,却是课堂打卡全勤率最高的一门课。从事人事工作的蔡艳去年在潞城街道青年夜校学习了尤克里里,今年课程表一出,她立刻瞄准了美妆课。“只要工会夜校办下去,我每年都想挑个最感兴趣的课程充电!”第一堂课后,她被老师的专业讲解和课堂氛围打动,发朋友圈感叹:“强烈建议冲一波夜校,把快乐和技能打包带走,打工人也要偷偷逆袭……”像蔡艳这样连续两年报名的“复购”学员不在少数,成为夜校受欢迎的有力证明。
常州经开区总工会工作人员胡文婷介绍,公益夜校一启动便“破圈”,去年首届推出,超400人次抢课,20门课程上线即被抢光。“今年更为火爆,课程复购率以及老学员续报率占八成。有街道反映,像中医理疗这样的实用技能课,抢课人数超计划3倍。”为此,他们积极协调师资和场地,将热门课程分班教学。“针对去年部分职工反映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今年我们不仅扩充了课程目录,还优化了开课时间安排,尽可能满足大家需求。”胡文婷补充道。

家门口学艺的他开唱了
夜幕低垂,华灯璀璨,潞城街道的潞城书院内早已掌声如潮。连续两周的“书院有戏”锡韵流芳经典锡剧专场,为潞城的夏夜注入了浓郁的文化馨香。
来自常州市锡剧院的一级、二级演员携手新秀同台献艺,艺术家们炉火纯青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将锡剧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座无虚席,热情的戏迷早早便候在门外,只为占得佳座,一睹名家风采。
紧随专业院团的华彩,7月12日,“咱潞城人自己演”的锡剧专场以质朴的乡音和滚烫的热爱深深打动了观众。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锡韵文化工作室的演员们倾情演绎了《玉蜻蜓》《梁山伯与祝英台》《玲珑女》等经典曲目。
家住青洋社区的徐小伟便是锡韵文化工作室一员:“两年多前工作清闲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工作室,谁知越学越痴迷。”从初学唱腔的拘谨,到登台演绎《沙家浜》时的羞涩,再到如今舞台上的自信从容,徐小伟感慨:“看戏、演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更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于能在家门口开唱,徐小伟很开心:“小时候我听爷爷奶奶们唱,着了迷,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们,继续服务大家,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戏迷出现,有兴趣学习锡剧,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
台下观众沉浸其中,随着悠扬曲调轻轻颔首。“90后”姑娘陈玲站在院角,用手机录下片段分享给好友:“没想到老戏这么有味道,下周五我们早点来抢位置!”
书院戏韵正酣,激活了夜间人气。潞城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仲芬霞介绍:“近两年我们持续用多元文化活动活化潞城书院空间,两年前周末夜场的尝试便火了,包括相声专场、街角音乐会等,一晚人流近百人。现在很多人知道‘周末书院’的品牌,居民会询问演出情况,这让我们有信心持续办好活动。”
精神灯盏,照见城市新灵魂
夜游常经开,除了公园,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
或许,你可以转转视角,看看文化场所、产业园区,在这里“玩”的内涵正被重新定义。咖啡拉花时的专注、尤克里里弦上的生涩音符、美妆镜前的自信探索,青年们在学习中收获“多会一点”的快乐。不瞒大家,我和“00后”同事也加入了夜学的行列,两个“手残党”一个学化妆,一个学咖啡,虽然拿壶的手还是不稳定,底妆还没那么服帖,但当代人的休闲已超越单纯消遣,更追求在兴趣中实现自我提升。
潞城书院的一方舞台,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融。专业演员的唱念做打令人沉醉,草根戏班的质朴乡音更显亲切,当有人从观赏表演加入到演出队伍,锡剧已不再是橱窗里的“文物”,而成为可参与、可体验的鲜活存在。
常经开之夜,便是如此奇妙地糅合,它的可贵,不仅在于延长营业时间、刺激消费,更直面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创造富有文化深度、情感温度与参与广度的多元空间,构建起文化浸润、社交互动、自我成长的三维图景,映照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要“玩得尽兴”,也要“学有所得”。(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