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16日常州讯 7月5日和9日,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与中车集团数字化核心技术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深入常州经开区中天钢铁、今创集团、日盈电子、信承瑞技术等代表性企业,开展轨道交通产业链“央企看经开”实地研学活动。学员们以脚步丈量产业升级脉动,亲身感受这片热土上传统产业的“千米深挖”与新兴动能的“加数奔跑”,探寻央地协同发展的新密码。

向“深”而行:
在常州企业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的73展厅,一组运行模型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是等比例缩小的企业的连铸车间,学员们目睹了高纯度铜液在自主研发装备中精准铸型的震撼场景。据了解,企业面对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对超纯无氧铜屏蔽材料的苛刻要求:单块超2吨、截面尺寸为常规品千倍,企业迎难而上,成功突破“无人区”。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家重大科研需求,更打开了高精尖材料的广阔市场。信承瑞深耕铜合金领域,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接触线导电率提升2%,每年可为全国高铁节电约1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万吨,以“硬核”科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广州局集团公司衡阳供电段副段长、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袁斌亮被检测检修仪器所吸引:“检测检修仪器精度在业内应用中,同类型的误差精度缩小到了3毫米,原来的行业标准是5毫米,提高了接触网运行质量。”

向“智”而新:
中天钢铁展厅有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面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串联起南通、淮安两个基地。在企业炼钢厂“5G+数字工厂”,工作人员点点鼠标就能知晓实际现场的炼钢情况。比如,炉前全自动快分系统将一炉钢水的检验时长从5分钟缩短到120秒;喷码机器人替代了人工喷码操作,不仅字体效果清晰易识别,还大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智慧天车调度室则让行车操作人员能够实时远程、多视角操控天车等设备。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学员刘晓华感慨:“亲眼所见高度智能化、在线数据采集,这种质量信息的数字化流转对提升产品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被誉为“轨道车辆内装超市”的今创集团,学员们对其“智敏合一”的柔性制造模式印象深刻。为满足全球最快高铁CR450的严苛要求,今创技术团队创新应用新型复合材料,实现内装整体减重18%,风挡系统减重超25%以上,并显著提升了隔音和气密性能。面对轨道交通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常态,今创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和“五维知识平台”,高效协同设计、工艺、制造全流程。企业讲解员分享了复兴号智能动卧项目的“经开速度”:在保证300多个并行项目不受影响下,硬是将正常需5个月的交付周期压缩至2个月,展现了常州智造的硬核实力与效率。
向“新”而兴:
经开企业的创新基因正不断孕育新动能。今创集团将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延伸至新能源矿山机械领域。其旗下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52吨换电挖掘机,6分钟即可完成换电,单台年省成本百万元;国内首台套港口智能轮式抓取料机效率达传统设备2倍以上,为零碳矿山、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常州方案”。
在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崭新的5G智能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园,SMT产线以毫秒级速度精密贴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调度全球订单。企业讲解员表示:“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企业搭建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已接入近90%供应商,实现全程可视化,并创新探索将生产数据转化为“数据征信”,赋能产业链上下游。
从针尖大小的精密喷嘴到μ级精度的车载传感设备,日盈电子以“敢创敢智”的精神,持续攀登智造新高地。
“这次研学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之旅、启发之旅。”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学员胡凤姣深有感触,“走进经开企业,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数字化思维和全链条协同。央企与地方企业就像赛道上的同行者,各有优势。这样的央地联动如同‘接力赛’,传递的不仅是技术经验,更是共促产业升级的信心与力量。期待未来更多交流共建,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据悉,本次活动依托中车·常州“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是常州经开区积极探索“央企对接、校地共建、融合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党建校地共链联盟格局,常州经开区正全力链接央企资源优势,打造产教融合“新体系”、央地合作“新示范”、校地融合“新生态”,以党建红链引领产业强链,推动组织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