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做足“绿”文章 绘就“美”经开
2025-07-11 14:4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7月11日常州讯  仲夏龙城,一纸13.5亿元的“环基贷”签约协议,为常州经开区表面处理循环产业园注入澎湃动能,助力电镀产业绿色转型。事实上,在常州经开区,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绿色革命正重塑着发展的基因。当传统制造业遭遇“双碳”考题,常州经开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墨,在工业文明的画卷上勾勒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企业“微电网”的自主呼吸,到全产业链的绿色觉醒,产业与生态共荣。

金融“活水”,浇灌绿色产业沃土

“环基贷”的落地,恰似及时雨。表面处理循环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坦言:“13.5亿元贷款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特别是政策性资金的低成本与长期限特性,为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中心、资源回收设施提供了关键支撑。”

表面处理产业素有“工业美容师”之称,却也曾因高污染而饱受诟病。这个总投资25.3亿元、占地166亩的循环产业园,承载着破局的使命:12栋资源回收中心、日处理2300吨废水的处理中心、110KV变电站……蓝图之上,一个能容纳百条电镀产线、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现代化园区让人充满期待。

而在常宝钢管,为推进节能环保工作,企业购置了环保、节能节水等设备,属于允许抵免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可以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从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通过加大对节能环保设备的投入,公司进一步加强对环保指标的达成,实现排放应税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近三年还享受环境保护税减免21万余元。”公司财务负责人罗诣表示。

金融“活水”汩汩流淌,产业绿意愈发葱茏。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抱绿色不仅是责任,更蕴含着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巨大机遇,而金融政策的有力支撑,则大大降低了转型的门槛,加速了这一进程。

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

走进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石墨电阻炉连铸生产线上,铜液温度波动被精准控制在±0.5℃以内——这一数据远超国际标准。作为轨道交通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信承瑞通过17年技术沉淀,自主研发出高纯无氧铜及铜合金上引连铸炉,将杂质含量降至行业领先水平。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透露:“我们采用惰性气体保护技术,使模具寿命延长30%,单位能耗降低10%,为高铁接触线等核心部件提供了‘材料基石’。”

创新不止于生产端。2024年,信承瑞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构建“一站三中心”创新矩阵,加速半导体级铜带、新能源线束等高端产品国产化。在医疗领域,企业跨界布局的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已进入关键部件加工阶段,标志着铜合金研发优势正向生命科学领域延伸。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能源体系

在信承瑞厂房屋顶,1.7MW光伏板与8MWh储能系统协同作业,构成工业绿色微电网的“神经末梢”。这套光储荷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使企业能源自给率达14.3%,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能源流可视化管控。“2025年我们将实现全绿电供应,每年减少碳排放超8000吨。”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展示着能碳管理平台的实时数据:光伏发电量、市电采购量、碳足迹追踪等指标在数字大屏上跃动,构建起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账本”。

这种数字化转型正在常州经开区形成燎原之势。博瑞电力二期厂区内,中央空调通过变频控制实现年节电80万度,光伏发电量占企业用电总量25%;中车戚墅堰公司涂装库废气治理设施升级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下降35%,活性炭使用寿命延长至5000小时,单套设备年运维成本节省13.2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物联网、大数据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链式协同,共绘低碳发展蓝图

绿色转型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贯通。

走进常州京品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钢渣粉磨、棒磨中心,只见原本只能委外处理的钢渣经过粉磨、棒磨等工艺处理后,实现了“不出厂、零排放”。“处理后的钢渣还能重新制成产品,并应用在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协同降碳。”京品华环保科技副总经理杨文伟说。

现在,博瑞电力已经将供应商绿色表现纳入年度考评,1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进入其供应链体系。在钣金箱式产品生产中,企业采用免处理板材替代传统拼装结构,使原材料回收率达99%。

绿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常州经开区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数字赋能+金融支持+链式协同”的驱动模式,让一个个绿色转型样本破茧成蝶,共同谱写新时代工业文明的“双碳”篇章。(常景轩)

标签:
责编: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