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鸟叔”陈明华:十年时光定格飞羽传奇
2025-04-18 16:0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4月18日常州讯  当红演员李现近日因“打鸟”登上热搜,被生态环境部点名表扬其用镜头关注生态之美。这场明星与飞羽的邂逅,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公众对自然生态的深层关切。

“鸟叔”陈明华

在常州经开区,同样有一位用十年时光丈量生态变迁的“鸟叔”陈明华。当明星效应掀起生态摄影热潮时,这位62岁的老人已默默整理出700种鸟类的“视觉档案”,用十公斤重的镜头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对话录。

翠鸟

晨光熹微,宋剑湖的雾气还未散尽,陈明华已经架好长焦镜头,屏息凝视着芦苇丛。一只白鹭突然掠过水面,他手指轻按快门,镜头里定格下鸟儿振翅的瞬间——这是他在常州经开区拍鸟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与这片生态湿地无数次“对话”的日常。

一场偶遇开启十年追鸟路

故事要回溯到2015年春天。当时52岁的陈明华带着相机去红梅公园拍梅花,却被湖边一群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吸引。“他们镜头里的小翠(翠鸟)灵动极了,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宝石光。”好奇心驱使下,他凑过去请教,当晚就琢磨着入手了第一套设备:尼康D800相机配100—400毫米镜头。

从此,他的生活彻底被“鸟”占据。为了拍好振翅瞬间,他跟着鸟友凌晨4时蹲守小洋口湿地;发现快门速度跟不上,咬咬牙换上尼康D4S相机600毫米定焦镜头;听说溧阳龙潭林场有珍稀绶带鸟,便带着设备在农家乐住了一周,最终在灌木丛里蹲到了成鸟喂食雏鸟的珍贵画面。“拍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惊喜。”他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追鸟人到守护者

在经开区生活多年,陈明华见证了宋剑湖、丁塘河等湿地的蜕变。“以前宋剑湖周边全是工厂,河水浑浊,鸟影寥寥。”他回忆道,随着常州经开区推进生态修复,拆除沿岸工业违建,补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白鹭、夜鹭、池鹭、灰头麦鸡等陆续回归,丁塘河湿地公园还迎来了黄苇鳽等。

但他也有自己的“生态忧虑”:“宋剑湖现在太‘干净’了,灌木丛少了,鸟没地方藏。”他建议保留自然野趣,“鸟类需要浅滩、芦苇荡这样的栖息地,就像人类需要‘秘密花园’。”如今,他常带着望远镜在经开区各处“巡逻”,记录下多种鸟类的身影,其中经开区常见的就有白鹭、灰头麦鸡、黑水鸡、水雉等十余种。

镜头之外,陈明华通过“鸟类课堂”,把爱好酿成科普甜酒。

在宋剑湖湿地公园,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小学生围着陈明华,盯着他相机里的鸟类照片叽叽喳喳。作为义务科普员,他会蹲下来给孩子们讲“白鹭捕鱼时为什么一动不动”“黑水鸡在起飞前在水上助跑距离长”,还会分享拍鸟趣事:“有次在丁河拍黄苇鳽,它躲在芦苇丛里,跟我玩了半小时‘捉迷藏’,最后还是被我‘抓’到了!”

戴胜

他的科普课从不讲遥远的珍稀鸟类,而是聚焦身边的“飞羽邻居”。他说:“孩子们在宋剑湖就能看到白鹭筑巢、黑水鸡带娃,这些眼前的自然课,比书本更生动。”曾有学生看了他拍的绶带鸟育雏,最后在作文里写下:“原来鸟儿妈妈喂宝宝时,也会把虫子掰成小块,就像我妈妈喂我吃饭一样。”

追鸟人的“慢哲学”

拍鸟十年,陈明华的设备换了好几茬,但不变的是那份“等待的耐心”。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拍黑嘴松鸡时,他在雪地里蹲守6小时,相机镜头不慎摔断卡口,却笑着说:“好在拍到了雄鸡开屏的瞬间,羽毛上的雪粒都清晰可见,值了!”

“拍鸟教会我敬畏自然。”他说,现在更爱拍“生态全景”——鸟儿在水草间觅食。这些照片被他整理在硬盘里,按日期和地点分类,成了经开区生态变迁的“视觉日记”。

谁能想到,这位背着10公斤设备翻山越岭的“追鸟人”,竟是有着18年糖尿病史的“老病号”。每天注射胰岛素、随身携带药盒,但他说:“一看到鸟影,什么病痛都忘了。”疫情后减少了长途跋涉,他就在经开区周边打转,用镜头记录下迁徙季的“鸟类大会”:秋天的宋剑湖,白鹭群像一片流动的白云;春天的鹅颈,戴胜鸟在枝头“梳羽打扮”。

如今,他的镜头里不只有鸟类,还有跟着他拍鸟的孙子孙女。孙子举着相机有模有样地对焦,孙女能一眼认出“夜鹭和白鹭的区别在嘴型”。“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想起爷爷的镜头,就想起这些会飞的朋友。”他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温柔。

池鹭

暮色中的宋剑湖泛着金光,陈明华收拾好设备往家走。镜头里的鸟儿振翅飞向远方,而他知道,在经开区这片不断变好的生态湿地里,还有无数个清晨和黄昏,等着他用镜头续写人与鸟类的故事。毕竟,对于追鸟人来说,最好的风景永远在下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而最动人的传奇,永远藏在自然的褶皱里。(常景轩)(图片由陈明华本人提供)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