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一碗馄饨“煮”了24年
2024-11-01 11:19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11月1日常州讯 又到霜降,被秋意笼罩的戚墅堰街道老工房区,渐渐染上金黄。工房九区老街一隅,阿花馄饨不算起眼。

老旧移门被推开,发出“嘎吱”的响声,浓浓的猪油香,混合着菜馅的鲜味,径直往鼻子里钻,可谓“未见其貌,先闻其味”。仔细一看,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摆了4张桌子,小小的店里坐满了客人,大多已到花甲之年,62岁的店主花旭晨忙着招呼大家。

“为了谋生,我从2000年开始卖馄饨。起初摆个小摊,后来租了店面,一直做到现在。”花旭晨把“朴素”做成了自家特色:除了店内陈设简单,大馄饨只卖一种味道——青菜荠菜猪肉馅。从和面、配菜到包馅、烹煮,全都由他亲力亲为,24年来,始终如一。

仅靠老味道,何以经久不衰?“新鲜就行!”每天清早,花旭晨都会去离店不远的五益菜场挑选食材,猪腿肉要选肥瘦相间的,蔬菜要选当天现摘的。“偏瘦的部分用来做馅,剩下的肥肉则熬成猪油,现点、现包、现下,不隔夜。”

“小花,来碗汤馄饨。”73岁的奚小顺是常客之一,不高兴开火做饭的时候,他就会下楼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从退休前吃到现在,和小花熟得就像是亲兄弟。”

锅里热水一沸腾,就下入鼓鼓囊囊的馄饨,再舀上一勺开水,往碗中一冲,猪油瞬间化开……一碗馄饨出锅,清亮的汤头上浮着葱花和油花,再淋上自制的辣油,香味扑鼻。

先喝一口热汤,再咬一口馄饨,饱满的馅料迫不及待地“跑”出来。“天气冷了,暖暖胃、解解寒。”奚小顺很是满足,“我家楼下,有最好吃的馄饨!”

拼桌而坐的王羽柔,是店内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她接过话头:“小时候,在戚机厂上班的爸爸经常带我来吃,他最爱干捞大馄饨蘸醋和辣椒,而我喜欢小馄饨。现在我上班了,总‘馋’这口味,当然,也不忘打包一份给我爸。”

孩子们放学后敲敲小店后窗,拿着零花钱买馄饨的画面,就像发生在昨天。“他们都长大了,有的已经搬到了市里,不过偶尔还会回来吃馄饨,都还喊我‘花伯伯’。”花旭晨说。

这些年来,小店记录下了老工房区的多次变迁。“一开始,九区老街没有店面,都是小摊,花老板也在这里摆摊。”85岁的蒋兰香回忆,“我和邻居从家里搬两张长凳,并起来搭成小桌子,在街边吃馄饨。慢慢地,周边餐饮店、水果店、小超市都建起来了,我们就开始进店吃馄饨。”

去年7月,工房北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老城厢处处焕新,但小店的人情味如旧:每到饭点,新老客人三三两两、拼桌围坐,常有邻居巧遇,在等候的间隙聊上几句家常。

上个月,“戚墅堰美食地图”发布,阿花馄饨位列其中。市民秦婕循着地图来“尝鲜”,“我吃了干捞大馄饨,特别像家里的味道,还听其他食客说起了戚墅堰的文化。”

岁月悠长,阿花馄饨坚守一种味道,与老工房区相生相长。馄饨,早已不单单是一道食物,而是一个情感载体,链接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

中午12时,花旭晨麻烦熟客帮忙看店,他则骑车出门,为腿脚不便的老主顾配送馄饨,只剩下满屋子馄饨香。(常景轩)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