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页面 > 疫情防控 > 李锦成
姓名:李锦成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3年8月
性别:男
政治面貌:党员
单位: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市医学会第三届感染病学专科分会委员
追梦故事:
【事迹简介】

2019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与时间赛跑为记忆画像,用锲而不舍、顽强向上的攀岩精神勇当与病毒赛跑的“侦察兵”,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担当。

【事迹详情】

一、争分夺秒,主动作为

7月下旬的一个雨夜,忙完一天工作刚准备休息的李锦成突然接到中心紧急通知--前往某医院对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接到任务后,李锦成来不及和家人告别,立即前往医院与队友汇合,当时正逢台风“烟花”过境,全市范围内下起了大暴雨,到达医院后他身上衣服都淋湿了,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后,他顾不上闷热,拿着流调报告记录单就进入了隔离病房。刚开始,看到身着防护服的流调人员,病人情绪十分抵触,但是经验丰富的李锦成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先和病人拉起了家常,看到病人有些饿了,他还帮助病人用手机进行院内点餐,从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其放下戒备,主动回忆了近期活动轨迹、密切接触人员等关键信息,争分夺秒完成了现场流调工作,回到驻地,李锦成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流调报告的撰写,完成报告时已是凌晨3点多,他顾不上休息,将病人的活动轨迹绘制成路线图,第一时间向指挥部作了汇报。

二、迎难而上,带队支援

随着病例数的增多,流调工作量急剧增加,7月29日上午,已两天没合眼的李锦成接到指令--迅速组建一支专业流调队前往邗江区疾控中心进行支援。从挑选队员到集合完毕,李锦成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但在各方支持下,他仅用一个小时便组建了一支由20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流调队伍,当天中午便到达了邗江区疾控中心开展支援工作。支援队伍当中既有在“疫”线身经百战的老队员,也有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流调新兵”,这时,如何带好这支队伍准确、高效地完成流调任务便成了李锦成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先是采用“老带新”的方式,将有流调经验的队员与新队员进行编组,然后参照“桌面推演”“实践加理论”“干中学”等现场流行病学专业培训模式,利用碎片时间开展一轮又一轮密集流调业务培训,在短时间内锻炼出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流调生力军。为了确保流调报告质量,李锦成还特地选出4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进行流调报告的审核,每天晚上结束工作前定时开展对重点病例流调报告的专题研讨,多措并举保质保量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在邗江工作期间带领队员完成近180余名病例的流调工作,开展200余人次的培训,提出防控意见30余条。

三、人文关怀,凝聚合力

由于大部分确诊病例都是年龄高、基础性疾病多的老年人,电话流调效果较差,为了保证质量,李锦成要求团队每天坚持进行“面对面”现场流调,现场流调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加之天气闷热,有好几个队员出现了中暑症状,为了减少人员消耗、李锦成总是在执行任务前为队友们备好藿香正气液、小电扇、冰袋等防暑降温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的队员正和自己的奶奶通电话,电话那头,奶奶深怕频繁地与病例接触会让孙子感染新冠病毒。李锦成接过电话,耐心地安抚奶奶焦虑的情绪,并向其解释只要防护措置得当感染的风险极低,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需要流调人员冲在前面,为遏制全市疫情蔓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这时家人的支持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希望奶奶一定要支持孙子的工作。他还向奶奶立下“军令状”,一定保证孙子的生命安全,在李锦成的耐心劝导下,奶奶终于放下心中的戒备,支持起了孙子的工作。其实,每次和阳性病人接触,李锦成总要对队员们的生物防护进行全面检查,遇到年轻队员,还会让他们重复一遍穿脱防护服的规范流程,目的就是防止院内感染,让队员们的家人们更放心。

有境界自成高格,经考验方显本色。扬州本轮新冠疫情期间,李锦成所带领的流调队在疫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进入隔离病房直面确诊病例获取第一手资料,开展了一次又一次逆行追踪,体现了公卫人应尽的责任与担当。他说:“只要是疫情防控需要的,不管多晚,不管任务多重,我都会第一时间配合。我身穿的扬州疾控工作服每次都能给我动力,让我更加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作为国家新冠流调专家队员之一,刚刚结束了扬州的战斗,2021年9月17日一大早,李锦成接到了国家卫健委的通知,做好援助厦门的准备,随即做好了各项出发准备,18日傍晚接到出发厦门的指令,再一次走上抗击新冠疫情的征程。在厦门被分配在同安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带领30人的流调队伍开展工作,期间完成30余份核心报告以及流调报告的审核,2次到现场进行面对面流调,4次进入隔离点调查及指导,提出防控意见20余条,将扬州的密接及次密接管理、隔离点管控、核酸采样、病例管理等经验介绍给厦门同安同仁,等到当地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