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蒙海宁,男,汉族,198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总工程师,江苏大学博士后在站。他专注于于“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转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建筑材料,从事科技研发工作8年来,累积主持科研项目13项,授权专利39件,主编标准5部,获科技进步奖5项,2015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镇江市“169工程”、镇江市“青年金山英才工程”,2019年荣获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事迹详情】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叮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自2014年毕业以来,蒙海宁博士始终坚守在企业科研创新的第一线,无惧枯燥单调的科研过程和脏乱差的中试环境,积极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用行动和成果不断提升企业乃至行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一、笃志明理、梦想起航
“搬砖”原意是指搬运砖块,在网络用语中,往往用作自嘲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可对于蒙海宁博士及其团队来言,“搬砖”搬的不仅仅是砖,更是梦想的基石。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准时到达实验室,带上胶皮手套,打开水泥混凝土标准养护箱,搬出大大小小、各种尺寸、各种形状、各种配比的水泥试块,开始一天忙碌的搬砖工作。
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水泥、黄砂、粉煤灰这些建筑原材料打交道,与建筑垃圾、工业废渣这些固体废弃物亲密接触,怎么样设计材料配比,才能达到最佳的性能,让建筑保持最长久的生命力,就是蒙海宁博士工作的源动力。科研这条路,是孤独与寂寞的,建筑材料的科研,更是灰尘与噪声并起、辛苦与汗水共织,作为一名大家眼中站在象牙塔尖的高学历人才,为何选择了科研搬砖之路?
2014年6月,蒙海宁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月入职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集团公司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里,从一名最基础的技术员做起,开始他的“搬砖”工作生涯。董事长伊立给他定的课题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备高性能绿色建材”,这与他的博士课题格格不入,怎么做?如何做?是他一开始就面临的工作难题。下不到专业学术文献?跑去公司隔壁的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借用知网数据库。不懂实验怎么做?和博士班学建材的同学“偷师学艺”……就这样,从不懂到懂,蒙海宁博士真正开始了他在企业的科研之路。
二、躬行求真,渐入佳境
老旧建筑拆除之后,产生的水泥混凝土垃圾怎么办?传统的方法就堆存填埋,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这与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能不能将建建筑垃圾重新变成水泥和黄砂?这是个好主意,也是个好项目,不过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又谈何容易。从原材料的对比分析、到各种活性激发方法、到配比优化成型实验,一次次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蒙海宁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小伙伴们忍受着不断地失败,功到迟早成效见,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得到较为理想的实验数据。绳锯木断,滴水穿石,带着这份专注执着和矢志不移,江苏省大大小小几十个建筑拆迁工地留下了蒙海宁博士厚实的脚印。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推进,总经理陆小军请来了东南大学潘钢华教授,成为了蒙海宁博士在企业里的“博士生导师”。在潘教授的指导下,蒙海宁博士及其团队开发出一个个创新性的建筑垃圾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公司获批“江苏省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其科研成果“拆除混凝土再生细骨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经会议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三、春华秋实、创新跨越
心中有梦,以梦为马,志存高远,不负韶华。八年科研搬砖路走来,蒙海宁博士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少次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一直坚信着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梦想。近年来,蒙海宁博士及其团队以第一申请人身份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3项、江苏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江苏省人社厅博士后科研资助A类项目1项、江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项目6项,累计授权各类专利30件,在公司的支持下,科研条件不断完善,公司新建6000平的建科集团研发中心,科研团队人数也在不断壮大。2015年,蒙海宁博士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2018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169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镇江市“青年金山英才”,2020年,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四、务实求真,再次起航
目前,蒙海宁博士和团队正在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期望通过技术的革新,减少建筑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创新舞台。蒙海宁博士必将砥砺前行、再攀高峰,为我国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在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创新报国、引领发展,无惧艰险、矢志不渝。蒙海宁博士用其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科技强国的追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