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周旋,女,汉族,1990年12月出生,群众,扬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师。入职9年来,参与2项国家级、2项省级文物修复项目,经手修复800余件历史文物。“用我青春换文物新生”。她用双手还原文物本貌,用热血传承中华文明之血脉,用智慧与技艺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国人心中扎根。
【事迹详情】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城扬州涌现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物珍藏在扬州博物馆。“90后”姑娘周旋,正是扬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文物修复师。工作9年来,她经手修复了800余件历史文物,用自己的青春换取历史文物更长久的生命。
一、始于热爱:在实践中修炼一颗“文心”
周旋,2009年至2013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毕业论文是《浅谈宋代耀州窑刻花、印花装饰手法》。这段学习经历为她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奠定了专业基础。一毕业,周旋就入职扬州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方面的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也是一种“上手攒功夫”的技艺,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以来,周旋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纸质文物修复培训班以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举办的文物(古陶瓷)鉴定评估高级人才培训班等课程,接受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的教学指导,与各地同仁们交流学习。系统而深刻地了解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要求,实践了从方案编写到修复成功的整个过程。
在高频率的学习实践中,周旋养成了一颗理解文物、尊重文物、珍爱文物的“文心”,大大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入行九年来,她参与了《扬州西湖髙南汉墓木漆器保护修复》《扬州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程》《明代“治平言”雕版保护修复》等多项工作,修复的文物不再局限于本科研究的陶瓷,而是覆盖了书画、漆器、雕版等多个类别。
二、甘于坚守:经受赤诚、毅力与耐心的考验
文物修复行业是一项耗时很长、回报率却较低的行业,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读大学时,周旋所在的班级有40多人,可近一半的同学在毕业后转行了。像周旋这样留下来的青年,每一位都饱含着对文博行业的一腔赤诚。
2015年,在同事们和周旋的努力下,扬州博物馆获得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周旋也自此参与了2项国家级、2项省级文物修复项目。其中,《扬州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保护修复》项目是她第一次参与文物修复的全过程。周旋为该项目起草了一份修复方案。20多件文物,她整理了46页文档。从文物基本信息、价值、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到陶瓷保护修复方案、保护修复的主要步骤,周旋细致入微地列出了10个大项、22个小项。如“文物病害调查”这一项,需要等比例画出每一件文物的图样,标出病害区域,并注明病害分析。根据方案,周旋逐个修复相关陶瓷文物,并拍照留档了每个步骤——这是便于几十年后,万一材料老化,可以进行再修复。
普通器物的修复,时间以“小时”或“天”来计算,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一个人的青春有多少年?漫长的修复周期,考验了周旋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有件东晋酱釉盘口壶,从检测分析、制定修复方案,再到具体的清洗、拼接、配补、打磨、作色,直至最终修复,周旋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经她之手,大量文物还原本貌,一面安静地向市民展示着尘封的过往,一面供专家学者研究取证。
三、忠于传承:用智慧与技艺接续文化自信
与一般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复并非简单的“修旧如新”,还需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用双手呵护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作为青年骨干,周旋一边继承师傅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和经验方法,一边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她就像一位“文物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每件待修复文物建立“电子病历”,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X射线荧光能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等先进仪器,对文物进行三维观测、结构鉴定、定量分析和化学动力学研究等,从而找到最合适的修复流程与技巧,为文物祛病延年、拯救生命。
1990年末出生的周旋,曾经是扬州博物馆最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如今,她也有了小师妹。现在,她正着手将前辈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的修复技术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来,做成档案资料,为文物修复的后来者提供便利。从前靠师傅们口口相传的文物修复工作,因为有了周旋这样的年轻力量加入,而探索出了更多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用我青春换文物新生。”周旋背后,是全国11万文物修复师同行。他们,或正年轻着,又或曾经年轻。他们用时间抵抗时间,用生命延续生命,一代又一代地接续守护着,让文物得以还原本貌,文明得以长久绵延,文化自信的种子得以在每位国人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