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张克州,男,汉族,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昆山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2次赴新疆克州援疆支教,荣获江苏省优秀援疆教师、江苏省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等荣誉称号。自2020年年初援疆以来,张克州同志积极探索和打造“组团式”教育援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增进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为己任,以受援的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为基地,以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关键,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协同方式,给受援地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动能、新力量。
【事迹详情】
援疆情·克州缘·奉献梦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够盛开在雪山之巅,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够屹立在大漠戈壁之上,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飞跃万里去援疆,援疆老师做到了;不是每一个援疆教师都能够坚持二次援疆,张克州做到了。
一、守初心,坚定政治立场
在张克州看来,援疆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国家战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疆方略,为党组织分忧,为国家尽职尽责、为民众解难,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去援疆支教,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示范作用,这是骨干教师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作为一名博士生,去援疆支教,把教育科研论文书写在祖国西部边疆厚实的大地上,这是一名学术研究者应有的学术情操和品质。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新疆去,到新疆条件最艰苦的南疆去,到南疆条件最艰苦的克州去。
二、立恒心,落实立德树人
初到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张克州接下了初一、初二年级共8个班级的历史教学任务,尽管工作繁重,但富于经验和责任心的他本着“上好每一节课”的原则,时刻保持最佳的状态、最饱满的精神、最精湛的教学艺术。他充分考虑到当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构建了“阅读·问题·价值”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就这样,通过自己翔实有趣的课堂,认真教书的态度,收获了克州学子的认可和爱戴,“以前老师上课讲题目比较多,张老师的课不一样,让我们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和真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激情和向上的力量。”学生古丽孜娜说。
三、献爱心,促进民族团结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当得知学校学生每周只能发放两只口罩后,张克州既被他们顽强抗击疫情坚持上课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心疼他们的健康,于是联系后方爱心人士捐赠5000只医用防护口罩。当得知学校三年级学生谢比乃(化名)不幸罹患白血病的消息后,张克州带头募捐4600元,并以最快的速度转交给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在收到善款后,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在克州,他处处时时以民族团结为重,欢乐着民族学生的欢乐,忧患着民族学生的忧患,与民族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聚人心,宣传先进事迹
宣传也是生产力、战斗力、凝聚力。张克州主动负责起援疆教师团重大活动的相关宣传报道工作。在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和昆山援疆工作组的指导下,他向昆山发布、苏州援疆教师、阿图什零距离、克州零距离、人民网江苏频道、人民网新疆频道等主流公众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报道援疆先进事迹,放大“组团式”教育援疆的综合效应,扩大“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影响力。
五、传匠心,引领教师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克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也是教育援疆的重要内容。作为克州阿图什市兼职教研员,张克州通过公开讲座、课题研究、集体研修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在思想上引、经验上传、方法上教,把苏派教育先进的理念、智慧、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援疆至今,他共开设州市级示范课11节,州市级讲座3次,指导徒弟开展课题研究2项,指导刚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阿扎克乡中学朱琴老师获得克州历史教师基本功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他多次利用讲座、送教下乡的机会,把自己参与编写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及《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丛书赠送给受援地教师,点燃他们专业发展、培根铸魂的时代信念,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六、强信心,谋划学校发展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如何促进学校的高品位发展也是张克州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处处发挥“表率领导”的作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己立立人、正己正人,严格执行学校日常规范,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同事。他集思广益,确定了以“石榴花开,美好育才”为核心内容的学校高品质发展方案,全程负责筹建辐射阿图什市的教师发展中心,创造性地探索学校未来长远发展。在学校管理中,他把昆山市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现代城市精神和阿图什市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有机嫁接,产生出强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这两种力量交汇激荡,给学校的高品质建设和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命活力和张力。
援疆支教使张克州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援疆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他已经融入到克州教育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中,和受援地学校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一年半的援疆结束后,学校、学生多次请求他留下来,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二次援疆,留下来为克州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克州”援“克州”是一种缘分,这缘分是历史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克州”援“克州”是一种行动,这行动是苏派教育在祖国边疆的落地生根;“克州”援“克州”是一种使命,这使命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克州”援“克州”是一种信念,这信念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万里援疆情,一生克州缘,终身奉献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