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争气桥”“南通好通”,一座座公铁大桥飞架大江南北;“全国领先”“世界第一”,一项项经典工程载入铁路史册;“网红打卡地”“亮丽风景线”,一条条高铁线路串联起“家与远方”……回首75载栉风沐雨,江苏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轨道上的江苏”进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动展现“轨道上的江苏”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指导支持下,江苏省铁路办公室联合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策划开展“奋进历程铁路经典”调研采访活动,推出系列报道。本期聚焦:南京南站。
火车站,对城市而言是一扇窗口、一张面孔,更是交通发展历程中,串联起的一段记忆、一些故事。南来北往、走走停停,旅客可以在车站直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南京南站,这个华东地区最大、最有特点的交通枢纽,让我们随新江苏记者一起,从一组关键词和数据开始,真切感受和领略铁路特别是高铁与南京这座城市融合发展的奋进历程。
【关键词】匠心
历经800多个日夜,铸就诸多“首个”“之最”
若以时间为轴,回望江苏铁路经典,凭借诸多“首个”“之最”闻名的南京南站,当属一枚闪亮的坐标。“南京南站的建设凝聚了大家太多的汗水与艰辛,但正是一次次的突破,实现了一项项的不可能,也铸就了一个个‘之最’。”时隔15年,再次谈起南京南站的建设,时任中建八局三公司南京南站项目总工的顾海勇,言语间依旧难掩激动之情。
2011年,南京南站建成运营(图源:江苏省铁路办公室)
2011年7月,随着南京南站及北广场投用,标志着中国诞生了首个通过垂直换乘实现真正“零换乘”的综合交通枢纽。“火车在‘房子里跑’,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例。”顾海勇表示,南京南站实现“桥建合一”的背后,是一项项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当时,施工方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研讨,历经百余次实验,研究出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最优结合方案,攻克了劲性清水抗疲劳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难题,最终保证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能在站房内疾速且安全通过。
南京南站网架安装工程(图源:采访对象供图)
建设中的另一项重点难点是网架安装工程,通俗而言,就是站房外轮廓的“封顶”。“南站工程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钢结构用量12.3万吨,相当于2个北京‘鸟巢’的体量。其中,采用大量钢材杆件连接而成的网架,总重量达到八千多吨,无论是体量规模还是安装难度在当时来看,都是国内之最。”据顾海勇回忆,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屋顶安装,他们迅速组织人员研究施工方案,经过专家一次次的论证,最终决定采用滑移法安装网架,使相当于13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网架在四十多米高,4条320米长的“空中轨道”上完成了滑移拼装。
【关键词】便捷
“平均90秒,就有一趟高铁进出”
列车驶入南京南站(图源:中国江苏网)
南京南站候车大厅及检票口(图源:中国江苏网)
南京南站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标志着江苏南京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作为京沪高铁的五大枢纽车站之一,南京南站共有28座站台28条股道,目前汇集京沪、汉蓉、宁杭、宁安和沪宁沿江高铁,同时连接沪宁城际高铁,并可接转连镇高铁,通达江苏苏北各设区市。
南京南站党总支书记祖韬见证了站点的发展历程,“刚开通时,南京南站日均高铁列数只有五六十对,一百多趟,辐射范围也较窄,大多集中在京沪及沪汉蓉方向。”
如今,随着中国高铁连线成网,南京南站车辆运营对数也逐年递增。现在,南京南站共有4条地铁线、12个出口、7个停车场、南北两个进站口,每天为川流不息的人群进出车站提供衔接服务。祖韬告诉新江苏记者,截止到今年,车站日均开行列车对数已达389.5对,也就是每天开行约800趟高铁,“平均90秒,就有一趟高铁列车在站点进出。”繁忙的南京南站,为南京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而交通的便捷,又让越来越多旅客选择高铁出行。据悉,目前南京南站日均旅发量已有17.12万人次,单日客发量屡创新高,“今年清明小长假的4月6日,南站单日发送旅客量达27.6万人,创下开站以来的新记录。”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南京南站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高铁运行已呈“公交化”运行趋势,极大方便了周边城市群的旅客出行,逐步形成了高铁“同城效应”。与此同时,周边都市群也成为南京一小时“通行圈”的组成部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关键词】奉献
“158”接力雷锋精神
“158”雷锋服务站值班人员耐心解答乘客疑问(图源:南京南站)
“呼叫158,158,售票大厅有人需要轮椅!”许慧玲是南京南站158雷锋服务站的组员之一,对她而言,对讲机就像“长在了耳朵上”,在站内每天都会收到百十个求助呼叫。
帮助老、弱、病、残等特殊乘客安全便捷出行,是许慧玲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在火车站内跑前跑后,一天下来有将近10多公里,为特殊乘客提供出行方便。
“158”雷锋服务站历史照片(图源:南京南站)
说到“158”,还得说说服务站的来历。始建于1968年南京站建站之初的“158”雷锋服务站,是南京站专为老、弱、幼、病、残、孕等有困难的旅客提供义务服务的班组,这在全国铁路系统也是首家。从全国劳模李慧娟用“肩扛手提”方式帮助特殊乘客,到铁道部劳模孙燕光用平板车帮行走不便的旅客拉行李,被旅客们称为“雷锋车”。2000年,南京站党委成立了为旅客提供志愿服务的专班,命名为“158”雷锋服务站(“义务帮”)。
此后,为扩大精神覆盖,南京站又在南京南站、宜兴站等相继成立“158”雷锋服务站,更多像许慧玲这样的80、90后正式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
随着铁路的建设发展,江苏已实现市市通动车的愿景。作为省会城市,南京有着相对优质的医疗条件和优越的就业环境,来就医、务工的旅客逐年越多。“就南京南站来说,每天接收通过12306预约的重点服务工单约在80件左右,高峰期会有100多。”许慧玲表示。
时代在进步,铁路在提速。从绿皮车到红皮车,再到“和谐号”“复兴号”,“158”雷锋服务站服务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她们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为旅客提供更人性化的预约与联程服务。
高铁时代,改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爱心,“158”雷锋服务站诠释着铁路精神的内核:奉献。从事服务岗位,许慧玲表示,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雷锋精神沿着列车飞驰,随着铁轨延伸。
【关键词】安全
“单次检修4小时,3000公里得体检”
南京南站运转车间车站值班员杨兵(图源:南京南站)
说起和南京南站的缘分,在站点工作已42载的运转车间车站值班员杨兵感触颇深:2011年与南京南结缘,2012年底来到南京南站动车所,“当时动车组车辆少且型号单一,哪像如今型号、种类已不下10余个了。”
2012年,杨兵逐渐接触到动车,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理解,“时速250公里、300公里,现在已发展到350公里,‘一日千里’不再只是概念。”
“时速200多公里的‘子弹头’疾驰而过,眼皮都来不及眨,速度越来越快,安全有保障么?”速度上来了,安全自然成为旅客关注的焦点。工务、电务在线路上作业,车辆、机务在车库里作业,杨兵告诉记者,这个过程中,每辆动车都要经过4小时检修,每趟车行驶到3000公里还要“全身体检”。杨兵表示,每天在南京南动车所出入库的车辆约为50余对,为保障检修工作的精密度和安全性,“一夜无休”是常态。
【关键词】融合
5条高铁于此交汇,站城融合奋进新征程
“南京南站是客运特等站,是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站之一,是南京铁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对提升南京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意义重大。”在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看来,南京南站的建设,是新时代下,在群众出行、工程建设、城市发展上的全方位融合。
南京的“米字型”高铁规划格局,不难看出是以南京南站为中心点。“目前衔接5条高速铁路,未来还将规划衔接宁宣高铁,实现向北与北京、天津、济南,向西与合肥、武汉、成都,向南与杭州、芜湖、安庆及黄山、福州,向东与苏南各市及上海等城市快速直通,便利了南京及周边地区民众出行需要。”裴剑平表示。
从发展上看,更是一场以交通为支撑的城市与规划“双向奔赴”。裴剑平表示,当时在规划选址中,坚持将南京南站落于南部新城核心区,一方面有效延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促进了南京城市南部地区发展。作为高铁枢纽,南京南站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聚集,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资源聚集核心区,也形成了枢纽经济的发展高地。
南京南站掠影(图源:视觉中国)
交通的便捷、服务的周到、出行的安全、发展的融通。江苏高速铁路网中的南京南站,也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南京南站,最终能被记住、能再生长,也能造就城市生活新业态、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我们所通达的现代生活,必将据此变得更加便捷与美好。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