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华梦丽,一名来自江苏镇江的95后“新农人”,从我的外表,大家可能很难把我和农田联系起来,但其实今年已经是我扎根农村的第十个年头了,然而要说起我和农业、和江苏镇江的缘分,还要开始的更早些。因为对农业的热爱,在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园艺技术这个专业,这也算正式跃入了“农门”。
返乡创业路
2014年,在大学学习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视察时,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学农创业的决心。在2015年11月即将进入实习期时的我有过多种选择去向,但我对这个给予我知识的第二家乡——镇江句容情有独钟,我也义无反顾的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领我的大学同学一起选择了农村这方热土。
回想创业之初,本以为凭借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大干一场”。可干了才知道,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巨大差距:果蔬价格提不上去、部分产品出现滞销、员工工资支付困难等等问题,感觉自己像一个插不上手的局外人,是在“自讨苦吃”,村上的老人也觉得我们几个“菜鸟”坚持不了多久就得离开。
但开局失利并没有击败我,面对困难,我与团队迎难而上,积极走访市场,调研农户,及时转换创业方向,探索农耕体验项目,我们运用所学稳定生产,致力于种养紧密结合,发展了“饲-种-养-肥-育”的生态循环农业,做到了“游玩赏食宿”五位一体化,把传统的种植农场打造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果牧领养、动物喂养等12个项目为一体的体验式“田园游乐场”,并运用所学保证了果牧的全年供应,农场年游玩人数突破10万人每年。
我们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还想不断突破,当我们站在转型的分叉口时,“头雁”项目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来了,这场及时雨不仅“解渴”更“解惑”,让我们新时代的新农人更清晰未来要怎么做,从“理念”到“思维”,为农业注入了“新活力”。几年时间,我们也完成了传统农业向体验式农业、再到科技服务型农业的两轮转型。我们也充分发挥吃苦在前的精神,对于技术潜心研究、倾囊相授,为了优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与时间赛跑,也跑出了科技兴农新天地。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草莓种苗的问题,我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在最热的三伏天里,我在50多度的组培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历经三个多月,尝试了上百种配方,终于在植物病毒钝化器的配合下,成功研制出了草莓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培育出了优质草莓“芯”,不仅让亩产与优质果产量大大提升,还可以让草莓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相关技术与专利也获得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可,我们也慢慢的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通过“头雁”的培育,我也更加知晓科技是农业的未来。近几年,我也是深耕农业种苗领域、立志把草莓种苗产业做大做强,用新质生产力描绘科技兴农图。同时,瞄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方向,加大探索力度,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生产,从“泥土”到“云端”,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农场也正朝着农业机械化的第三轮转型而不断努力,我们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从别人眼里,啥也不懂的“小菜鸟”,变成了可以信赖的“种植能手”“技术大拿”。
连农带农路
回望过去,非常荣幸可以成为“头雁”学员,我觉得“头雁”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可能是老师课堂上某的一句话,可能是我们某一次实地学习看到的场景,可能是学员之间不经意的交流,这些都会对我们以后的事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头雁”项目不仅仅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育,还为新农人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就比如今天,让我们全国的新农人代表汇聚一堂,我们在此碰撞一同探讨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汇聚合力让“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作为一名在农村一线的创业青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福,也很幸运,赶上了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时候,农村也成为了我们当代年轻人大有可为的一方天地。我们江苏实施“头雁”项目也是聚焦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5个江苏省农业产业重点方向,最终达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联农带农”效应。
通过一年多的“头雁”的培育,我也更加理解了“头雁带动、雁阵齐飞”的意义,想尽自己所能做好反哺,我们也是积极打造“教产收供销”全产业链,免费向周边村民开放农贸集市,帮助售卖农副产品。农场已累计带动就业428人次,为村民增收两千一百多万元,线上线下带动农产品销售513万斤,去年实现人均增收3.6万元。我们还打造了公益农场,为农科生提供实践场所,为中小学生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为全国农民建设田间课堂提供交流平台,先后培训学员2.2万多名。我们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辐射面积达到了4.2万余亩,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成为了农民放心的“田保姆”,将乡村振兴的种子播撒到了全国16省57地。
我也是深受“头雁”项目的启发,今年我们也是准备着手实施“新禾培育计划”,预计用一年半的时间吸引20组年轻人来到我们农场进行创业,考虑到年轻人在乡村创业的四大难点,也是结合自己本身就是农学专业毕业生的经历,以及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换位思考,也更加理解年轻人想扎根乡村但是不知道怎么干、从哪开始干的顾虑,农业投入时间长、收益慢;种植起来实践与理论的差距,种植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年轻人资金有限,没办法合理规划;面对市场把握不准,销售困难。我们预计采取“先帮种,零投入,后结算,再兜底”的孵化模式帮助他们在乡村创业。一是先帮种:由我们提前一年以5亩为一个单位完成整地做畦,种苗定植,日常管护等工作,帮助大家缩减一年的生长期。后召集新禾“禾”伙人,让大家参考农场样板地,自行进行管护,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二是零投入,后结算:前期土地租赁,种苗、农资购买费用,由我们进行统一垫付,有产出之后,可采取自行售卖的方式给我们结算。三是兜底销售:为了解决大家创业初期销售难的问题,我们有兜底销售服务,以确保大家的收益。我们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乡村、建设乡村、服务乡村。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自身经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让我们一同在乡村这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做田野上的希望,在乡土中国的创业实践中不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华梦丽,南京农业大学2023级江苏“头雁”学员,江苏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